《公共图书馆法》背景下基层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研究
——以苏州市吴江图书馆为例

2020-01-08 17:20
图书馆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法分馆吴江

杨 阳

(苏州市吴江区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下文简称《公共图书馆法》)已于2018 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第一部文化立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强化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明确了公共图书馆以提高效能为努力方向,要求公共图书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内部活力和发展动力等来体现改革创新。吴江图书馆以总分馆建设实践为立足点,在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建设标准。笔者以吴江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历程为切入口,探讨《公共图书馆法》背景下吴江图书馆建设总分馆制的优势以及取得的经验[1]。

1 吴江图书馆建设总分馆制的基础优势

图书馆总分馆制即分馆由总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总馆与分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业务统筹安排、资源合理配置,最大化地发挥图书馆系统的作用[2]。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都在总分馆建设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和尝试,然而,区镇村一级的图书馆总分馆建设面广量大、设施陈旧、资源匮乏、基础薄弱,一直以来都是总分馆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的相继出台,推动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步伐,引领其走向成熟发展的崭新阶段。面对人民群众渴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挑战,吴江从顶层设计上提前科学规划,坚持标准制定与实践探索同步推进,打造品牌示范,积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促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在新的征途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超越。

吴江图书馆始建于1917 年,百年间三迁馆址。2006年,位于中山南路的新馆落成开放,面积1.6 万平方米。目前是国家一级馆、全国文明图书馆、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全民阅读基地。工作人员70 人,其中拥有正高职称两人,副高职称3 人,中级职称15 人,大学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92%。吴江图书馆一直都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先驱者”,在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探索上起步早、起点高。1993年就走在全国的前列,率先实现了乡镇万册图书馆,2008 年实现了镇级分馆的全覆盖。为了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城乡全覆盖,吴江先行先试,以总分馆建设为契机,向农村倾斜,激活了吴江基层公共文化发展这盘棋。

1.1 地理优势

吴江是江苏的“南大门”,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苏州主城区。公元909年建县,1992 年撤县设市,2012 年撤市设区后成为苏州最大的一个城区。区域面积1176 平方公里,是江南典型的水网地区,七分地三分水,是享誉全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现有户籍人口82.5 万,暂住人口80.1万,总人口约162.6万。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吴江孕育形成了蚕桑丝绸文化、水乡古镇文化、千年运河文化、莼鲈诗词文化、国学文化和江村富民文化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拥有140多位历史名人,如春秋范蠡、西晋张翰、爱国诗人柳亚子、文学家范烟桥、社会学家费孝通等,印证着吴江深厚的文化内涵[3]。

1.2 管理主体优势

对于探索分馆建设的图书馆人而言,由于缺乏制度支撑,体制机制不顺畅,缺少有效资源,不仅需要很大的勇气,也考验着图书馆人的智慧和毅力,有时还需要一些运气和机遇[4]。2010年吴江开始谋划对村级资源进行整合建设村级分馆,这一构想得到了原苏州市图书馆馆长邱冠华的认可。2011 年起,为了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范围开展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苏州有幸入选了首批创建名单。吴江借力发力,乘着中央政策的东风,再一次提出在乡村建设村级分馆,同时在李国新、巫志南、范并思、邱冠华等业内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吴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政策与经费上的大力扶持。吴江颁布了《吴江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实施细则》《关于我市建设“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请示》等文件,推动了总分馆向村一级拓展延伸,对农家书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乡村图书室等原本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行创新性整合,形成合力,发挥文化资源的倍增效应[5]。截至2013 年,区镇村三级总分馆网络在吴江成功实现了全覆盖。

2017 年11 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吴江区举办了“全国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会议,吴江图书馆起草的《苏州市吴江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管理标准》,由吴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吴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了现场发布。内容可概括为三点:重在“保障”、稳中求进;突显“公益”、引领风尚;强化“数字”、绸缪未来。既突出了因地制宜的思路,又彰显了国家政策的内涵,深深地扎根于吴江区的现实土壤,这是对吴江十几年来不倦探索的总结与升华。标准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有关规定,为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经验、新做法,为县级总分馆制建设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标准模式。吴江在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上率先迈出了坚定的一步,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1.3 建设主体优势

吴江区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总分馆经常性运行经费拨付专款并纳入区财政预算;为激发乡镇分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设立年度考核奖励;增加年度购书经费,购置两辆图书流动车,保障图书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合理流动。通过一系列得力举措,为总分馆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除了政府统筹,近年来吴江图书馆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总分馆建设中来。合作方提供场所条件,区总馆对空间进行布局设计,并为其配备完善的图书馆智能借阅系统,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建设自助与辅助相结合的智能图书馆。2015年吴江区委宣传部与亨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亨通美德基金”,建成24 小时街区图书馆,在吴江新华书店开设了“亨通市民书房”等文化项目,为市民构建了平静心、慢生活、深阅读的场所,有力推动了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2017年“华丽美登”设计公司与吴江图书馆合作免费为吴江联杨社区设计建成一家智能、绿色的24 小时市民书房。吴江总分馆制建设正在逐渐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宏大格局[6]。

1.4 运行主体优势

1.4.1 人才优势

吴江图书馆总分馆工作人员分为财政统一支付人员、政府购买公益岗位、服务义工和志愿者四类。吴江各级图书馆现有专职人员141人,兼职人员352人。由专家学者和总馆工作人员对分馆、支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辅导,对照标准,查缺补漏,全面提升乡镇(村)馆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按照国家《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的规定,由政府出资购买公益岗位,服务外包,借助增量,盘活存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公共图书馆法》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文化志愿服务成为吴江总分馆制建设的一大特色。吴江图书馆公布了志愿者的招募条件、准入门槛、激励措施等,招募了包括图书馆员、教师、律师、医生、大学生村官、业务专技人员等各行业志愿者350 人。通过科学筛选、整合、专业培训,提升了专业服务能力,将分散的文化志愿者打造成一支充满活力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受到了国家的表彰和奖励。如吴江图书馆所开展的品牌活动“悦读彩虹”城乡一体化服务,2016年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1.4.2 制度优势

吴江区政府为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总分馆建设作为对乡镇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比重占3%。按照《吴江区图书馆分馆考核细则》《吴江区图书馆社区(村)支馆考核细则》《吴江区图书馆分馆工作人员年度绩效考核表》等各项考核标准,总馆对分馆、分馆对社区(村)支馆以及分馆工作人员、分馆对社区(村)支馆工作人员从办馆条件、服务效能、安全管理、读者满意度等方面实行考核。同时通过网络反馈、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访谈座谈等形式,倾听广大人民群众对图书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图书馆工作方式,提高运行效率。

2 吴江图书馆建设总分馆制的特色实践

2.1 服务从“圈”到“点”

目前吴江全区共建有42 个分馆、250 个社区(村)支馆,有效持证读者16.5万,年读者接待量达到150万左右,年外借图书123万多册,232万册图书全部实现通借通还。全区形成了图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均等的良好局面,促进了书香社会的形成。

为挖掘城市阅读资源,打造更多的城市阅读空间,推动“15分钟阅读圈”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吴江图书馆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技术、智慧化设备嵌入老百姓日常生活,并与社区联合打造24小时市民书房,为读者提供全天候、全自助服务,推动了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成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复合管理的公共文化发展典型样本。自开放以来,多次举办儿童故事会、吴江朗诵团活动,成为吴江市民读书的好去处。

2.2 资源从“共知”到“共享”

2006 年吴江图书馆新馆落成投入使用,当时文献的总藏量仅为54.7万册。针对资源储量不足的现实,通过对“农家书屋”“乡村图书室”文献资源的回溯建库,陆续增加了20多万册;2011年借助苏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东风,图书馆事业有了飞跃发展,政府连续两年每年增加400万元文献专项采购经费,大大丰富了馆藏数量、类别和品质,促进了总馆和分馆资源的共建共享;2013年吴江图书馆文献藏量年均增长76.94%,人均文献馆藏量达到1.5册以上;2017年外借图书年均增长幅度达55.21%,其中乡镇分馆的外借图书相比增幅达274%,接待读者年均增长幅度达87%。由政府出资60 多万元购置图书流动车,让满载书籍的流动图书车穿梭于机关、学校、企业、军营等城市的各个角落。如今,吴江总分馆馆藏总量已达232万册,人均文献馆藏量1.78册。

高新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了将国家鼓励公共数字平台建设的方针落地,利用数字技术助推文化普遍均等,文化成果普惠共享,吴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为镇、村配发多功能阅读机、RFID图书智能借还系统,共建共享了30 多个电子数据库。针对传统数字文化产品单一、渠道狭窄、资源分散、效能不高等问题,吴江以集成数字文化服务为切入点,依托“十二五”期间国家三大文化信息工程,以区图书馆数字服务虚拟网和专线为基础,支持全区各类文化资源与服务的全面共享,打造以“数字流动、多元参与、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显著特征、有效覆盖区镇村的“吴江文化云”公共文化基层服务平台,同时打通了总分馆体系全媒体服务通道,全力构建线上与线下一站式供给服务,被江苏省文化厅列入“2017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示范项目”。

2.3 品牌从“单一”到“3D”

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既要建好,又要用好,吴江着眼于“普惠均等、文化公平”的大局,以服务建设为着力点,打造文化服务品牌,分龄分众,着力提供接地气、有人气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文化惠民更亲民。将优秀服务品牌注册为国家商标,以点带面,全方位提升总分馆服务效能。

作为吴江首批服务品牌的“垂虹讲坛”,十年来,每月开展现场讲座、视频讲座,年均保持在50场以上,包括百家讲坛嘉宾王立群、阎崇年,上海世博会国内参展顾问黄耀诚,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亚洲首位世界记忆总冠军王峰等国内知名人士均前来讲座,屡屡出现爆满景象。“垂虹讲坛”跟随总分馆制推进脚步,慢慢跳出了吴江图书馆有限的服务场地,延伸服务触角,将健康讲座送进社区,司法讲座进企业、进学校,把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其在全区范围掀起“讲座热”,并成功入选吴江区2017年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吴江图书馆开辟视障阅览室,并成立了盲人读者俱乐部,启动“阳光阅读”品牌项目,以吴江区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为主要活动阵地,每月15号定期举办活动,至今已经走过10个年头,开展活动80多期,吸引越来越多的盲人读者把俱乐部作为他们学习沟通、开拓视野的精神文化家园。作为吴江的一项特色文化品牌受到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内的媒体关注报道。2014 年获评“江苏省十佳全民阅读推广社团”,2017年“阳光阅读”品牌活动入选第二届苏州市群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繁星奖”,被中图学会评为“国家阅读推广优秀项目”。连续多年开展“常青e族”互联网阅读培训,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让老年读者也能享受数字阅读的乐趣。

2014 年起,图书馆实施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阅读齐步走”——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城乡一体化工程。以未成年人阅读活动的常态化、品牌化、体系化建设为中心,以未成年人阅读服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吴江城乡一体化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为城乡未成年人提供均等优质的文化产品,通过“彩虹使者”每月配送到全区各图书馆服务点。每年结合“4·23”世界读书日、“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等,在全区范围内举行大型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活动,打造活动品牌,带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普及。创立妈妈读者俱乐部、吴图妈妈课堂,开展“少儿易书会”“行走的绘本馆”“约绘到家”“金婴阅读”计划等,“悦读彩虹堂”成功注册国家商标。图书馆各类读者活动年均200场以上,每年为城乡百姓奉上丰富的文化盛宴,受到太湖文化节、苏州阅读节、吴江阅读节组委会的高度肯定[7]。

3 结语

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吴江模式”是吴江图书馆结合地域实际和自身的优势,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包含落实《公共图书馆法》,构建吴江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吴江各层级图书馆之间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通还通借,还包含根据吴江馆的经验总结出《吴江区总分馆建设管理标准》,并制定一整套的服务规范,最终形成法治化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苏州吴江方案。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法分馆吴江
加州鲈“遇冷”!端午节后市场疲软,吴江大量出鱼冲击多地市场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公共图书馆法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公共图书馆法》力促全民阅读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我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完善建议探析
加快《公共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
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专业分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