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芝
(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江苏徐州 221116)
《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致善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校本化诠释,将经典融入教育、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融入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中,以文化的力量铸魂育人,以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语文实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经典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将经典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构建致善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我国人民逐步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有序展开。面对这样的情景,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强化思想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关注经典对学生人格品质培养的作用,通过经典教学无形中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经典内涵广泛,不仅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经典,还包括中外经典名著、经典艺术、经典哲学、自然科学、经典生活等,或从中提炼出的经典人物、经典案例、经典思想、经典思维等通达灵魂、指向未来、扎根大地的教学资源与课程资源,具有永恒性、审美性、享受性、生活化和时代感。经典的融入,必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创造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典的融入,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听、说、读、写等情境训练和实践的机会,可丰富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同时,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经典的融入能给语文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状态,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为了有效实现小学语文经典有效渗透的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应注重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音频技术为学生播放经典片段,也可以是学生自行录制的经典片段,进一步拉近学生与语文经典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逐步获得经典熏陶,强化对经典的理解。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读书会,向图书馆借阅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将认为优美的句子或名言警句摘录下来,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1]。
例如,《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则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一故事进行演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将相和》故事的理解,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及学习能力。
在语文经典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适当地选取经典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同时,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对于经典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存在不同,这便要求教师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余对经典存在误解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经典,将其作为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补充,积极鼓励学生重点朗读,培养学生的经典学习兴趣。
例如,在《伯牙鼓琴》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可以顺利朗读文言文,有的学生则理解文言文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求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在学生学习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将学习任务从背诵学习转化为朗读学习,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并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为了有效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展开经典教育,综合利用我国传统节日,注重收集经典节日的资料,将其制作成短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经典,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讲述经典,为学生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有效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2]。
例如,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搜集与春节相关的知识、古诗词、经典影视作品,制作成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后让学生自主搜集更多关于北京春节的经典内容,还可以引领学生详细阐述在春节所发生的事情,通过有趣的教学环境,有效发挥经典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使学生感受到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本身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此,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因材施教、进行朗读训练、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积极发挥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