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君
(天津市静海区第六中学 天津 301600)
2017版新教材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情境化教学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可以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又能帮助人们更科学地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有很直观与形象的认识,使学生能更有效地理解物理本质,掌握物理知识,并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达到解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想象物理。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素养的目的,这值得每位物理教师深思。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几种物理情境的创设方法,与广大同仁共享。
物理源于生活,新课标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学生日常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思考,也能使学生很好地形成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情境一(新增热学内容):夏天吃雪糕时,刚从冰柜里拿出雪糕,包装纸外面有“粉”,而剥开之后雪糕又会冒“烟”(烟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粉”和“烟”都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冬天和夏天玻璃上的水珠分别是结在室内还是室外?情境二:从同一位置水平抛出同一物体,速度大的和速度小的哪个飞行时间长?情境三:球掉入水中,可不可以通过拍水或投石子形成水波,推动球回到岸边?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甚至是经历过的现象,学生很熟悉,会感到很亲切。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简单、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使其能够在实验活动的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可以让磁铁穿过外观相同的铜管和塑料管(用纸或布包住),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磁铁下落时间明显不同,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自感现象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观察灯泡发光与熄灭的延缓效应,一是可以将此现象牢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二是可以使学生产生要迫切揭秘的冲动,便于探究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也可以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需要自主设计实验活动。如在探究力、质量、加速度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F=ma中F为合力且恒定,让什么力来充当外力才能恒定?如何能让F为合力?学生会想到用重力来充当外力,平衡摩擦力,绳子与木板平行等。教师进一步提问:重力的大小等于小车受到的拉力吗?什么时候才近似相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发散,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设计和逐步改进实验方案,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社会热点中的物理问题、现代科技成果等有实践情境的教学内容引进课堂。如:北斗导航系统如何实现全球通讯?实现全球通讯至少需要几颗卫星?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有多少颗卫星?我们为什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如何传回信息?
还可利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用电扇发电,自制小电动机等。
引导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并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思维加工来建立物理概念,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如:乘坐公共汽车时,发现用于手扶的吊环与竖直方向有了夹角,如何知道汽车是加速还是减速,加速度为多大?
培养学生估计生活中有关物理量大小的习惯,喜好科学类节目,乐于对媒体消息中物理量的大小进行审视,勇于对媒体信息中的不合理数据进行质疑。如当学生看到各种用电器就想估算其多长时间耗一度电,既锻炼了物理思维又养成了节约用电的好习惯。部分教师为了计算方便,有随意编制数据的习惯,只顾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应该有质疑的意识,如反驳李洪志说光年是时间单位,某科研机构要发射一颗80分钟能环绕地球一周的卫星,日常生活中某汽车的速度是100m/s等。教师还要采用优化的教学方式,不以讲解代替实物和体验。
通过具有真实情境题目的练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授课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物理学科在生活中的作用,潜移默化地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感情,使其逐步形成科学精神。作为教师,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认真研究教学,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养人、育人、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