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林林
(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江苏苏州 215200)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小学数学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学科,教师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魅力,还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从而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全面提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强大的生活化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了解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年龄特点,选择更加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内容,辅助完成知识教学。但是由于许多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足,造成生活化教学依然沿用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出现了“教”与“学”的相背离的情况,导致生活化教学模式未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不仅影响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
比如,学习《旋转与角》的知识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完成课堂导入,对学生设问:“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能够回忆起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旋转活动角”得到平角、周角、锐角、直角、钝角,接然后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关于角的图形或者是物体,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眼前中,使数学的现实功能得以体现,极大地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各种生活素材结合,在生活中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展开知识探究做好铺垫。生活化模式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物中结合自身的经验对知识理解和内化,不仅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的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深刻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数学思维[1]。以三年级学习“年、月、日”这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小学生生日这一生活素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日更好的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教师让学生踊跃的报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如2010年9月8日,2009年11月19日等,使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理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使学生将生活素材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了数学思维。
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知识探究,既能为教师讲解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锻炼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取得“在生活中学,在学中生活”的良好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小学五年级涉及到的“统计”知识,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校季运动会中各班级之间的成绩数据,提出问题:如何才能知晓各班级在历届校际运动会中班级成绩的变化情况?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各班级的成绩数据,使学生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清晰的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达到了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教学目标。
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的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和探究知识,既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生活,勤动脑思考的好习惯,使学生积极的在生活中感知和探索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践行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比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我为校园设计小花圃”的生活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结合教师给出的校园内长方形空地的尺寸尝试计算这块空地的面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密切联系,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数学探究的兴趣,构建出寓教于乐的高效生活化课堂。
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生活素材、生活案例、生活场景,能够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价值和知识魅力,从而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