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中凤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重庆 404000)
在小学阶段,我们需要重视阅读教学目标。尤其是在学校教育空间不断开放之后,尤其是在学生的生活空间越来越智能化之后,学生需要拥有“自”能力,自律、自信、自主、自立等。学语文教育者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关注课文阅读、阅读训练,还要加大群文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通过不断提升群文阅读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安置下“一方书桌”,拥有良好的阅读氛围,不断地增长见识,生成强烈的感受。当然,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不断地累加学习能力和生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和教师、同学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引领。本文就对此进行分析[1]。
同一个作者的作品在风格上往往也会有所不同,而这种差别大多可以反映作者的生活历程、思想变化。在引领学生参与群文阅读活动时,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群文阅读活动,还会对教师反复提及的作者、主题生成求知的兴趣。想要知道更多知识,学生就会变得非常执着,进而在离开课堂之后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基于此,在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时,我们可以选择同一个作者的作品开展相关活动。如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选择与作者相关的材料——《我的祖父鲁迅先生》,同时选择与《少年闰土》相似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这两篇文章讲述的都是孩提时代的童趣与友谊,有相似的背景和主题。正因为有这么多的相同,学生的感受才会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一次次受到触动,他们可以在其中生成极强的代入感。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同一个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来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生成好奇心,进而积极参与拓展活动,从“原点”出发,获得更多见识。语文学科的优势之一就是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我们要充分应用这一点,结合群文阅读目标,为学生积极筛选作品,进而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有深意”。
小学生的起点相似,但也存在很多不同。在设计群文阅读活动时,学生的不同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立足点之一。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各种不同进行分组,选择贴合学生需求的资源、方法,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然,我们还要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想法,进而在一次次展现不同的过程中,生成更多的“共识”。如了解男生和女生分别喜欢的文章类型、性格外向和内向的学生喜欢的书籍等,只有充分把握学生整体的阅读兴趣,才能据此选择更加适合的阅读材料。此外,教师在课后还应主动询问学生的阅读进度、阅读过程中是否有遇到问题等。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进度和能力。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应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阅读素材,如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难度稍高的阅读素材。教师的阅读素材选择一定要立足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每个人都可以表现得非常有“学识”,他们都有自己的规划,都能展现出自己的优势,都能和他人积极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也会逐渐变得成熟[2]。
阅读活动的价值之一在于可以影响学生的内在。在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时,我们要注意从这一点入手,不断地触动学生的内在,进而让学生想要阅读。如开展《爱是什么》群文阅读教学,选择《等待》《未完成的雕塑》《欧智爷爷》《爱在哪里》《付出与感激》一组阅读素材,紧紧围绕“爱是什么”这一群文主题点,引导学生通过速读课文—勾画批注—提取信息—求同存异,使学生领悟爱的真谛,爱在家人之间、邻里之间,更在人与大自然之间,爱是尊重、关怀,更是付出与感激……。如围绕“保护动物”这一主题,执教《翠鸟》时,教师搜集了老舍的《猫》,布丰的《松鼠》、叶圣陶的《画眉》等放在一起,让学生有比较地感受不同作者笔下的小动物,以及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群文阅读也要注重紧抓一个点,做到“一课一得”,不断地螺旋上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力。因为主题明确,所以,小学生的内在会一次次地被触动,他们在接受教师的指导及阅读素材资源后,不仅会一次次“输入信息”,还会一次次尝试输出,深化、反馈自己对爱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能读”,还会逐渐演变为“能说”“能写”[3]。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内在感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成健康的认知。还要让学生在“主题明确”的群文阅读活动中,一次次地被激活情感、思想,一次次地被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