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珊
美术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科目,它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的艺术家,而是希望通过有效的美术教学,强化学生的美术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文将重点分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构建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让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价值。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以教材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思维发展了[1]。为了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美术学习环境,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美术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术学习体验中领悟艺术的魅力,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保证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学习《我爱校园》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观校园里的一景一物,在学生观察校园时,教师可以适当融入美术知识,这样能进一步放大学生的情感,方便学生在接下来的美术作品创作中准确表达自己对校园及校园生活的感受与喜爱,保证学生高质量完成美术学习任务。为学生创建一个开放式的美术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提升自身取景构图和运用线条与色彩进行写生的能力,可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实现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培养。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小学美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美术主要是以视觉性内容为主的艺术教学,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注重落实美术鉴赏教学,强化学生的视觉思维与形象思维,让学生学会正确品鉴与分析美术作品,以此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推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综合性成长。例如,学习《水墨画风景》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我国著名的水墨风景画,如李唐的《采薇图》、苏轼的《枯木竹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教师在为学生展示完这些水墨风景画以后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观赏感悟说一说这些优秀美术作品的表现特点,分享自己对美术作品中所表达意境的理解,通过鉴赏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的美术学习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鉴赏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初步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提高学生的水墨表现水平,还能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品鉴与分析中提升自身的图像识读能力,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升美术教学的实效性,推动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学生的美术作品体现了学生的美术表现力,而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主要依托于学生对美术主题的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从多角度对美术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认知,教师可以合理进行学科整合,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与审美判断能力等多项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更高质量地完成美术学习任务,提升美术教学质量。例如,学习《生命的甘露》一课时,这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设计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中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创作出震撼人心的招贴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语文知识相融合,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词汇知识表达水资源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拉近艺术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深入理解美术主题,形成自己的美术创作思路,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美术创作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保证学生美术课堂学习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美术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它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责任。为了更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小学美术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在高质量完成美术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学科素养,推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