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艳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表面学习,仿佛蜻蜓点水,不能让学生产生对数学进行深度学习的想法,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深度学习自主能力。但在一些极少数的小学里,教师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进行培养,将他们的学习水平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在小学生活中,家长、学生不会感受到什么成长变化,但当学生跨越了小升初阶段,在初中对多门学科进行系统学习后,就会感受到差异,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学生往往对初中的学习能更快适应。
教师可以通过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掌握知识点,理解学习本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刚进入小学的学生,都正处于单纯懵懂的阶段,对外界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到新鲜和好奇,他们对接下来要进行的学习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对学习充满美好的想法。在小学阶段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1]。在低年级的时候,不建议让学生过早接触题目较难的数学题,这会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上产生不自信的表现。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向简单化发展,让学生觉得对所学内容自己能掌握,老师留的教学作业自己也能完全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自信建立好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显现,老师也就可以顺势而为,加强学习难度,开发学生智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学生在自信心爆棚的时候,教师可以偶尔在班级黑板上留一道相对有难度的数学题或趣味数学题,以知识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在自愿、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对数学题进行独立的思考解答,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相对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本着数学源于生活这理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让学生在实际接触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求知欲是学习的内驱力,可以让学生不断产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合理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出目的性明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有效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之前求解长方形面积的教学,将把长方形的模具分发给同学,让他们动手操作,在课堂上拼一拼,算一算,然后对每一位同学所拼出的图案进行展示,让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探索。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不断转换自己的授课方式,避免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疲惫状态,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新鲜感[2]。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注意力往往会被课本上的插图、任务、颜色所分散。所此,教师可以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为出发点,转换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将学生喜爱的动画引入课堂,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
例如,学习“椭圆和长方体”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同学放映《海绵宝宝》中相关的动画情节,借助动画片里的人物对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派大星”和“海绵宝宝”),产生对椭圆和长方体的认识,以此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通过掌握、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性,把学生带入动画场景,让其通过动画学习知识,有效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不能停留于表面,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通过转换教学方式,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构建优质的数学课堂,落实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