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航英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 浙江金华 322000)
问题导学法的根本原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采用问题导学法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问题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原则:适中性、递进性和重点性原则。只有依据这三个原则才能彻底体现出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和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问题教学法时,要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基础情况,从而结合教材内容,构建和设计出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初中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前了解所学知识、重点难点,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随堂学习的难度。同时,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时,还要注意问题间的连续性,让学生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了解。
例如,教授“正数和负数”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去构建问题情境:小明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的身高是xx米,小明来到吐鲁番盆地后他的升高-xx米。老师:“小明的身高怎么变化这么大呢?”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两种情况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老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哪些数呢?”学生:“整数、小数、分数。”教师:“那么,前面带有‘减号’的数叫什么呢?”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帮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随着情境的深入,教师一点点提出相应的引导问题。通过故事性质的问题导学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还能避免学生出现概念方面的错误。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度的了解,还需要教师提前搜集相关知识、内容,方便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2]。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通过网络搜集和整理出符合不同学生能力的数学知识、问题,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好地获得知识、丰富思维。同时,教师在设计、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对问题的内容、难度坚持递进原则,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层次引导,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教授“图形”知识时,教师结合了递进性原则,通过多个层次的问题引导,让学生轻松掌握这部分内容。如关于轴对称图形,问题一:生活中都有哪些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对轴对称形成初步的概念。问题二:这些轴对称图形都有哪些特点或相似点呢?这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做到问题内容的提升,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三:如果有两个相对称的图形,又是什么呢?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定了解后,通过问题三帮助学生清楚地分辨“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避免出现概念方面的混淆。
在实践教学中,问题导学法除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结合问题导学法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按时完成随堂学习内容,拥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所以,在问题导学法中,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还要遵循开放性原则,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思维的开发、思考能力的提升。
初中数学是思维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它的解题过程、思路多种多样,甚至部分数学题的答案都不是固定的一个。所以,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空间非常大,通过合理、科学问题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比如,经典的“植树问题”问题,学生可以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对其进行解答,还可以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得出答案。诸如此类问题,都可以作为激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能力的“议题”,让学生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巩固数学基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学生将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总之,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教师花费更多时间去研究和探讨更多的形式,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在课堂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到“活”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