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静静
(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 江苏常州 213000)
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是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整体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实践类课程,兼容了初中历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综合能力的作用,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一定的帮助。在新课改的教学大环境下,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初中历史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法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而制作类活动课具备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中感知历史情感与色彩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禁锢的关键因素[1]。
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具有完善的教学流程与教学计划,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先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出制作类活动课的教学作用,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制作类活动课中带领学生制作古老的文字记录载体——竹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将竹片串联起来书写文字,这样的记录方式看似简单,但制作过程却很难。学生需要将厚厚的竹片用锯子锯成大小相等的竹条,再用棉绳将竹条编织、串联在一起,制作难度对学生而言相当大。但我们的制作类活动课只求复制竹简,因此,学生遇到困难就会开动脑筋,想出了用薄木板替代竹条的办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初中历史开展制作类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制作类活动课的特性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感知历史、了解历史。同时,制作类活动课与日常教学的步调一致,能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学习,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第一课中,半坡人已经能够熟练制作陶器,还能在上面绘制图案和花纹,可以让我们看到原始人的智慧。在制作类活动课上,教师请学生模仿出土的半坡人陶器进行手工制作,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陶器制作过程的复杂和难度,从而对原始人的智慧及动手能力之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历史时间线、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等信息,许多学生在面对这些信息时都感到“头都大了一圈”,记得住名字但对不上历史事件,记得住朝代但想不起年份,这些都加大了学生的历史学习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类活动课,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转化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率[2]。
例如,学习隋唐时期的内容时,教师在制作类活动课上带领学生制作隋唐时期农业技术不断改革的代表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这两样农耕工具代表了隋唐时期在农业方面人民技术与智慧的不断提升,能让学生了解清楚隋唐时期为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了解这段历史。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总结的关键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学习优劣势的最佳途径,在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上,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大。
例如,在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在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以完善,通过“参与活动积极”“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能力强”等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更能促进学生建立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帮助很大。
综上所述,制作类活动课之所以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出这么多作用,归根结底离不开初中历史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将“以生为本”的理念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掌握制作类活动课的设计理念与教育内涵,通过多种教学途径与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综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长久的历史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升华初中历史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