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娟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重庆 404000)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学校教育空间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气象。教师勇于创新,学生展现天性,教育信息化作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教研工作坊纷纷的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学生拥有了更为“长效”的教育平台。作为小学数学教育者,一次次参与创新与改革活动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纯专科”教学不仅缺少吸引力,还会缺少教育效能。要想高效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与改变,不断进行整合,让学科之间整合,让小学数学教学与新的教育技术进行整合,当然,还要让其与现实生活进行整合。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小学生才能形成更为稳固的知识体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按照教师用书、教材设计,有条不紊地一步步完成每一个小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一切都似乎井然有序。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育者,我对此的看法是“学生不能死读书,教师也不能教死书”,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我们落实教学目标的重点已经不是“知识量”而应该是学习方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教材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有极大的指向性,如同为我们画了一个“范围”。教育者在引领学生完成知识学习活动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将小小的“范围”高效化地应用起来,培养出科研型的教育者。此时的小学生也会生成学习能力、辨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施“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从学科内开始,让学生借助对比、类比、探究来完成学习目标。如,在上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这两节课的第一课时后,这两节课的“试一试”可以整合成一节40分钟的课。两节课的“试一试”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样的,第1题都是用公式的逆运用和列方程这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第2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明白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而且,学生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后,根据知识的迁移,能更好、更快地掌握三角形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会厌烦教师的讲解,他们会期待后期的自主探究活动,他们既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也会对他人的想法、做法表示肯定与尊重。他们得到了课题,会在模仿教师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对课题的探究与反思。此外,他们还会全面发生改变,展现出自己的全部感知能力来完成学习活动[2]。
经过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疫情后,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空间的融入度越来越大。在将小学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无限的教育效能。其中最突出的有四点,首先是能让学生在人文化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理性的数学知识。第二,加强了教育空间中的互动性,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更有针对性。第三,生活化的教育元素大量融入日常教学活动。这其实也是一种“整合”。第四,使学生拥有了自我展示平台。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倡导“做中学”,倡导学生成为主体,新技术的融入使这一切成为了可能。在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其实是与一个无限的教育“资源库”进行整合。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先安排学生找一找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有关面积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设计一个装饰教室的方案,如:需要购买什么规格的瓷砖,需要购买多少,需要多少面积的玻璃,需要多少涂料,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等。学生可以通过登陆一些提供家居装饰信息的网站寻找一些必需的资料数据用于解决问题,从而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运用信息的能力。小学生虽然“年龄小”“能力不足”,但他们有无数的可能,他们需要成为“智能型”的学习者与生活成员。
学科整合也是当前的一种教育趋势。小学数学之所以成为“主科”,就在于其基础性。它是学生学习其他理科的前提。在进行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从这一点入手,借助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断进行知识迁移、方法迁移、能力迁移。如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往往和小学数学教学之间构建出了整合教学体系。其改变原因就在于小学科学的教学离不开数学知识,用好用活数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主要有两个各个功能。一是把科学理论抽象成“公式”,另一个是对自然现象定量的描述与测量。在小学阶段,数学在科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二个功能方面,如计算、测量、形状、位置、制表作图及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解释图表。如果只是大致了解科学观察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不但不会实现科学课探究的目的,还有悖于科学的学习态度[3]。
综上所述,在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整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整合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会变得越来越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越来越高好,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会拥有丰富的见识和体验。在学生一点点的变化过程中,小学数学教育空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学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