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平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淮安 223300)
相比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我国本科教育起步较晚,要想办出国际一流高等教育必须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保障。大部分高校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资源作用。教师是不同教育的实施者,要想确保教学质量必须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需要有精通实践理论教学的高级别教师人才,如何建设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高校要通过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加强院校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是系统内创新要素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教育是以政府、高校等为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1]高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通过政府引导与体制机制协同创新,推动不同教学环境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成果转化等活动,创新高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高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长效运行机制。
协同创新是热门的研究理论,是形式丰富的管理模式,具有互补性、动态性等特征。双师型教师概念提出后,不断研究内涵丰富趋于成熟,高校教学团队是推进教育改革为目的,由知识技能互补为共同目标奋斗的教师组成的群体。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根据合理年龄、学历等,由学校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群体组成,合作开展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高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具有结构合理、互补性、协同性等特征。为发挥政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在高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大中小学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协同创新是当今创新理论核心理念,本质是管理机制创新,通过创新要素协同作用整合优势资源。本科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重点,很多本科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借助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这对完善高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理论具有指导意义。协同创新是高校发展的新机遇,高校参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也能为中小学带来更大的效益。构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内外协同机制是顺应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基础教育与高教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高校协同培育教育师资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的协同机制是教师教育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事业发展,对教学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中小学合作建立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是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促进师生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在教学研究等方面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高校与政府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许多本科院校改变传统封闭人才培养模式,建立GUS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学校联合建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实现院校教师培养,教育研究功能的有机结合。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构建在职教师置换培训改革,解决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脱节,师范生培养轻实践等问题,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建设突出开放性、协同性。本科院校教师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开放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转变传统单靠院校培养教师状况,明确中小学培养教育师资的责任,聘请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院校教师到中小学校进行实践锻炼,只有了解中小学教学现状,将教师置于真实教学环境中才能提升教学针对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
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需要政府与院校协同配合,资源共享实现共赢。中小学校与院校协同配合度关系到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可持续问题。组织内部参与人员意愿影响试验区建设协同性,建立协同机制是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根本保证。实践性是试验区建设实践价值取向。院校教师到中小学校参加实践锻炼,学习了解中小学教学要求标准,指导教师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地方政府主导置换培训顺利开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经过多年改革实践,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日趋成熟,但实际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高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高校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中青年教师比例的不协调以及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与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矛盾;试验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由高职合并升格形成,有些院校形成初期政府投入经费有限,新建院校为扩建校区负债累累,由于缺乏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内部优秀人才流失严重。院校成立初期高层次人才引进主要是硕博士,新引进研究生年龄在35 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群体成为院校主力军。
由于新进青年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为有效实施教学活动,更好的服务社会进行促进自身教育理念等自我结构完善进行的各种活动。青年教师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主力军,具有年龄优势,思维活跃,积极进取等优势。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理念不明确,专业成长条件不乐观,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由于高校青年教师仅在从事高教工作前经过短期岗前培训,缺乏教学技能,授课中缺乏规划重点。[3]青年教师大多希望得到更多机会进修提升教学水平,由于教学负担过重等原因致使教师未得到培训进修机会。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普遍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情况。
师范院校为事业单位,地方政府为市级政府管理,二者管理体制存在差异,师范院校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地方政府服从上级政府行政管理,与院校协同合作非刚需,决定师范院校与政府合作建立在组织内部相关个体情感维系基础上有限合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人事变动对创新实验区合作协议执行存在不确定性,无法保障院校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自985 工程、211 计划提出后,各地高校与企业合作完成项目研发,高校内部不同学科教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高校教师建构跨院校教师团队,解决不同行业企业技术难题。高校教师团队与科研机构合作,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根据基础教育发展要求建立跨院校教师团队,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
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院校协同创新要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师走向中小学教学一线,学会理论与实践结合。从中小学引进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使地方院校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针对试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院校要立足实际寻求与基础教育共同目标,构建政府高校多方协同创新机制。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需要通过组建校项目化教师团队,实行多样化协同创新培养培训,构建教师专业实践发展平台等措施打造适应高校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更好的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教师教育资源保障。
地方高校教师需要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置于协同项目化团队中,组建项目研究团队等多样合作小组,通过团队成员相互交流产生思想火花,使得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实现团队成员工共同发展。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工作,解决教学与科研中的问题。地方院校充分了解青年教师培训需求,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培训机会。校外协同创新培训克服内容空泛及培训效果不明显等缺陷,具有专业性强,资源共享等优点,培训方式多样化,可采取专题研讨,课堂教学观摩等方式,有利于帮助教师解决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教师存在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提上议事日程。高校要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激发高校教师学习成长的动力。高校要建立专业教师到基础教育一线锻炼的制度,针对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内容等做出规定,对取得双师型教师给出评优评先优惠政策。地方院校可聘请合作学校教师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习实训等专业实践课教学,对合作学校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给予合理薪酬,培养适应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