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 烽
所谓家国情怀,是指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知,并且能促进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将学生真正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学校是学生每天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学校中的很多内容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课件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对学生产生身体或心理上的影响。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单独讲授家国情怀,很容易造成教学目标难以完成,还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历史课堂是对中国从古至今各大事件的讲述,由于中国在近代曾经处于一段屈辱的历史,那段历史的特点就是弱国无外交和自身应得权利的不断丧失。教师可以着重将那一部分历史的讲解与家国情怀培养相结合,可以在课件中插入反映当时历史事件的图片,并把那些图片和当今我国国家快速发展的成就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到祖国繁荣昌盛,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加入有关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图片和时局图,让学生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向学生展示现在北京市繁荣发展的图片。这两类图片的对比,可以让学生直观、具体地了解到我国在不断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完成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作为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历史教育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并产生一定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内涵,也是当前教育部门关注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历史教学中积极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意识,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1]。随着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调的教师讲学生接受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种类丰富的教学课堂活动纷纷出现在课堂之中。众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家国情怀培养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能在潜移默化下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相对轻松自由的课堂活动中学习家国情怀知识,增强家国情怀,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运动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巨大历史意义。教师在讲授“五四运动”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进行课下预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一组同学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四运动,让学生自己设计游行的示威口号。在学生讨论完成后,让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口号,并说明原因,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如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常念家国情怀在,才能更好地弘扬、发展我国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责任感。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颁布和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思想、身心等方面的均衡向上发展。评定学生的标准不再是成绩等硬性指标,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成为综合性素质人才起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