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铭
(吉林警察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在进入到大学生涯之初,已经经历了三年最艰苦的学习考验。在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环境大多比较紧张,而且不管是家长、教师、社会都对此阶段的学生高度关注。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学生的学习突然产生转变,变得格外轻松,这样一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对学生精神、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反差。除此之外,此年龄段的学生还未完全成熟,接触社会的时间较少、自身经验不足,在遇到挫折和困境的时候往往会惊慌失措,出现烦躁、害怕等心理,加上此时的家长、教师管束力度不足、引导缺乏,学生就容易进入到焦虑的状态,引发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在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需要对针对学生的心理予以疏导,让学生能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更加健康的发展。
(1)开展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政工作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学生而言,在成长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与困境,所产生的冲突以及困扰,会导致学生形成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对于产生的心理问题又会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1]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学生三观(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体现,心理问题的存在必定会导致三者的变化。由此,进一步提升和转变大学生思想工作,就需要在学生的理想信念、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内容上予以转变,促使思政教育能够和心理教育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2)开展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健康”来说,主要包括:身体躯干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健康的道德修养等。在现代意义上所表现出来的“健康”,不仅仅是所谓的生理上的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作为现当代人才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在针对高校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不仅仅能够促使学生个体保持极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会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为个体的发展创建更为优越的心理条件。[3]
(3)开展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是大学生茁壮成长的客观需要。学生在大学阶段可以说是其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同时也是大学生个体的生理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当中,学生会形成自身独有的生活态度,积累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等,这些内容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交范围,提升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知,形成认清新事物的新思维。但是,在这一阶段当中,同样会存在一些潜在的危机,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且情绪不够稳定,在面临这些状况时必定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困扰,这些困扰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4]
现如今,有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有关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内容也仅仅充当一门辅助性的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高校课程教学当中的重要科目。例如:在工科类院校当中,必定将专业技术能力作为重点,艺术类院校当中必将绘画、音乐等作为重点课程,经管院校必将财经、物流、国际贸易等作为整个课程当中最核心的内容,心理学只能作为辅助性课程,这种辅助性课程大多难以获得人们的关注,由此,大部分的高校心理学课程教育存在一种表面现象,而很难进一步落实。这种现状也导致教师很难集中精力钻研这方面的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传统形式的“集体授课”法来进行讲解,更没能够融入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而是照本宣科,导致教育教学上缺乏新意,且很难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心理学课程在高校存在模式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其一,心理学教学与院校的教育结合;其二,依照高校教育情况和现实情况开展心理学理论内容。这两种不同的存在模式会带来许多弊端,导致高校心理课程教学、教学内容存在“普教化”的情况,致使许多院校在此方面的教学中都以“照搬套用”为主,导致课程教学难以突出特色。由此,这两种不同的思路都很难适应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发展,并与当今的素质教育改革、发展需求难以适应。由此,需要在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构建更为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并通过不断提升心理学课程的比重,将学习心理、社会心理、职业心理、教学心理等内容进行重组和协调,主动获取新知识和内容,促进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完善。
目前,心理学课程在高校当中大多以选修课形式存在,从这也可以看出,心理学课程在高校当中也获得大面积的普及,得到人类的广泛认同。但是,对于高校而言,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所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暂,在授课过程当中缺乏经验,很难针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予以提升。课程授课过程当中,大多将理论阐述、讲解作为重点,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埋下隐患,并且难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予以运用。除此之外,心理学很难与学校当中的其他专业相匹配,也很难与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就业选择等进行联系。所以,学生很难对自身有充分的认知,并难以将实践和心理学知识相融合,仅仅将此方面的内容放在理论水平之上。[5]
不同高校针对课程的教学偏重点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心理学课程开展过程中,教育教学的内容选择应当和学校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构建具有较强的心理学专业授课平台;其次,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选用恰当的场地,搭建良好的心理咨询室,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找到一个帮助自己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场所,并且得到有效的心理引导。除此之外,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心理调查问卷,将学校各部分分支机构进行协调,及时了解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针对目前存在的现实状态有针对性的对心理课程进行调整,进而合理的引导并且优化学生的不良心理,促使学生在更健康的环境当中成长。
心理学作为一门多维度、综合性、多层次且复杂的学科,但是由于心理课程教学的开设时间较短,并且教育教学结构不够完善,对于高校来说,应当不断完善这样一种课程结构,促使其得到有效的发展。依据教育的主题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即:社会、家庭、学校。并且依据这三者纵向的层次特点进行划分,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按照其横向的服务范围同样将其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内容,即:岗前、转岗、在岗这三个方面。不管如何进行分层并且整合课程教育心理学这一内容和模式,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将心理学与教学密切协调,进一步推进学科的建设,并且与社会服务进行有效的融合,促使心理学课程能够在高校各个课程教学中得以普及。
许多高校心理学的教学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而这样一种方式很难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辅导,也很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所能够选修的课程也比较多,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依据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而很少有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由此,积极去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数量也很少。由此,高校需要不断提升老师和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重视度,并且结合学校目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有效的将心理学专业理论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心理理论知识并且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加强自我约束及管理,不断对自身的心理实践能力和水平进行提升。
综上所述,高校的心理学课程发展正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不管是在师资力量的结构、资金的投入、教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高校开展心理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完善教育教学活动,并且与现当代的素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能够优化并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