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秋菊
早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到了要在学生群体中弘扬劳动精神,通过教育引导其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化理念,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可或缺。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更适合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本教材中的内容,以教育实践为依托,帮助学生树立起劳动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显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很多课文本就是针对劳动教育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些课文整合,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的主题,从而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例如,《悯农》《我和祖父的园子》《田家四季歌》这些课文中本身就有劳动相关的内容。《悯农》在开头描写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伯伯不辞辛苦依然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了祖父在园子中所种植的玉米、茄子等农作物,从而体现出作者和爷爷的劳动意识。《田家四季歌》中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为人们展示出农事劳动的场景,展现出农民劳作时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三篇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看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以及劳动过后收获的喜悦。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能对劳动产生充分的认知,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语文课本中有这种显性的课文内容,还有一些隐性的劳动教育内容。这些内容不足以支撑起学生的群文阅读,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深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例如,在《詹天佑》这篇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劳动,但在课文中却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青龙桥附近,由于铁路的坡度很大,传统的火车很难上去,詹天佑却独辟蹊径,将传统的铁路改成了人字形的路线,将传统的火车变成了前后两个火车头,这样不仅方便驾驶,还能增强安全度。詹天佑的这种创新也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而是联系实际,在现实的基础上,找到最优化的方案,从而有智慧的进行劳动,发挥出了劳动的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詹天佑这种创新的劳动精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深化学生的劳动观念。教师可以把詹天佑在工作过程中的劳动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劳动进行对比。有的学生只知道埋头苦学,但是掌握不了学习的方法,不会创新智慧,这样的学生看起来像是在“辛勤劳动”,但是总也没有效果。但有的学生看起来没有好好学习,把很多课文变成了歌曲,但这也是一种创新,他们在唱歌的同时把课文都记住了,这就是生活中的创新劳动。通过深挖课本资源,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够深化学生的劳动精神。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想要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对劳动加以实践,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一些课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来实践劳动,感受劳动的过程,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通过实践的过程,学生能从课本中走出来,将生活、语文、劳动三者进行结合,运用语文课本中学习的劳动理念丰富自己的生活,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例如,学习《悯农》这首古诗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在教室种植一颗小金桔的盆栽。金桔的占地小,种在花盆中就能成长,并且生长周期快,学生每天都能看到金桔的变化,在结果之后,还能让学生品尝到果实。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团结一心,一起来进行种植,为小金桔浇水、施肥,并且书写观察笔记。此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还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学生的作文创作带来很好的素材。
总之,劳动意识的增强,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劳动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抓住课本中显性和隐性的劳动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