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小学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及应对策略

2020-01-08 13:26杜明堂
科教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校园

杜明堂

(武威第十五中学 甘肃·武威 733000)

1 问题的提出

自2004年起,我国就成为世界第一大垃圾制造大国,年产量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1]大量垃圾的存在,形成了“垃圾围城”,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这不仅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步伐,如何有效解决生活垃圾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解决垃圾问题,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垃圾分类。分类能够够减少垃圾存量,防止环境污染。2018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工作,到2020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知识范围从易到难,以年龄阶段进行区分,学校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学校既要对学习工作中产生的垃圾进行恰当地分类、收集、输送和处理,更要担负起对师生进行垃圾分类处理进行宣传和培训,进而影响带动家庭、社会开展垃圾分类。那么,贯彻落实《通知》要求,西部地区学校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是什么?做了哪些工作?垃圾分类管理存在什么问题?

2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垃圾分类的现状

通过调查,笔者所在的地区中小学的基本现状是:

(1)对垃圾分类重视不够。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的现状了解不多,对我国垃圾分类的政策学习不够,对我国垃圾问题的现状认识不清,“绿色”发展理念植入不深,对我国环境问题、垃圾问题的形势了解不够,研究不深,没有站在生态文明角度看等垃圾分类,主体意识不强,责任不明确,认为垃圾分类是小事,不值得花费心思,思想上麻痹,行动消极,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2)垃圾分类教育欠缺。垃圾分类宣传欠缺,知识培训不到位,开展的主题教育不多,组织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少之又少,教育教学内容中涉及垃圾分类的不多,没有开发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垃圾分类教育校本课程,造成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意义、重要性以及垃圾分类的一般知识都很欠缺,学生垃圾分类意识淡薄,习惯没有养成。

(3)校园垃圾处理方式落后。城市中小学没有建立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生活垃圾没有做到分类投放,分类回收,分类运输,还是环卫工人混合收集清运的单一模式。

(4)校园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不足。一些学校楼宇设置了垃圾道,校园设立了垃圾集中收集点,校园垃圾分类投放容器紧张,垃圾投放的标识不明显,班级没有设置垃圾箱或垃圾桶,没有分类处理。

3 校园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

2019年6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我认为,在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还有着特殊的意义。

(1)开展垃圾分类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在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教育学生认识垃圾分类的目的、意义、现状及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养成自尊自律,文明礼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开展垃圾分类有助于建设美丽校园。美丽校园的标志是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和文化。对校内废书、废纸、塑料瓶、塑料袋、食品盒、快递包装袋进行回收,既可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践行低碳生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助于维护干净整洁校园环境面貌;对教学中废弃的篮球、足球、羽毛球拍、废弃的塑料凳、电池,进行分类回收,修旧利废,可以节约成本,减少对师生身体健康的损害;对校园树枝、落叶就地填埋,可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绿化工作。

(3)开展垃圾分类有益于建设生态文明。“开展垃圾分类,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垃圾减量、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2]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垃圾问题的严峻性,普及垃圾分类科普知识,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能够辐射带动家庭、社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践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 校园垃圾分类教育与实践的对策措施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这意味着,在全国进行20多年倡导工作后,我国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中小学在这场垃圾分类的革命中理应先行一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反思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学校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认识到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极其紧迫,垃圾分类已到了强制时代,进而转变观念,克服在垃圾分类问题上消级等待、被动应付的错误观念,提高政治站位,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场上,积极做好垃圾分类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这是搞好学校垃圾分类教育的前提。

(2)加强宣传,形成氛围。学校要充分利用电子屏、板报专栏、横幅展板、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信、QQ群等形式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师生文明意识;通过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途径,普及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知识;组织开展围绕“垃圾分类、投放、收储、利用”为主题的摄影、演讲、读书,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文化艺术活动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增强师生对垃圾分类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利用爱国卫生月、“4 22”地球日、“6 5”世界环境日开成集中性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垃圾分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垃圾分类的强大舆论氛围,以此来感染和影响师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垃圾分类。

(3)加强教育,培养习惯。为什么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除了学校没有开设垃圾分类教育的课程外,导致这一问题积重难返还有学生的不良习惯在起作用。现在的中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加之教育的缺失,对自己生活中的物品不够珍惜,如刚买了的服装鞋帽,穿上一两次因过时就扔掉,刚买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因不好用就变成垃圾,随意制造垃圾,随手丢垃圾的现象司空见惯。因此,学校在垃圾分类教育上除了讲清楚垃圾分类的一般知识外,还必须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爱惜物资,杜绝随意制造垃圾、分类投放垃圾的良好习惯。

(4)建立制度,强制推行。日本是垃圾分类较成功的一个国家,也是垃圾分类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他们垃圾分类靠的是人们的自觉。他们成功的经验有三点:一是定时定点。二是大件垃圾等需要预约且付费。三是出台了一系列的回收再利用法律,包括《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容器包装回收利用法》《家电回收利用法》,在执行过程中罚则严厉,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3]借鉴日本经验,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习惯,提高垃圾分类的执行力,我们要制定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把垃圾分类纳入学生日常考核当中。

(5)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政府除了要加大宣传引导之外,还要增加投入,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和垃圾投放设施,学校应当配置垃圾分类设施,规范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颜色和标识,对储放容器进行蓝、红、绿、黑4种颜色喷涂。

5 结论

垃圾分类在国外起步较早,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并有广泛的普及度,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观念十分深入,已由约束转变为习惯,分类的法制化水平也较高。而我国垃圾分类起步于2000年左右,经过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试点,垃圾分类已成为环保和城建部门的共识,但效果不明显,各地质疑声也不断,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可以肯定的是,垃圾分类是未来正确的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把垃圾分类提到一定高度,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认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开展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推动我国垃圾分类事业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校园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