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西辛店乡西辛店小学 河北·沧州 062158)
对于语感的论述,我国许多教育专家都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定义,使关于语感的理论逐渐细化。尽管如此,对于语感的清晰定义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确定的小概念和不同语词间的逻辑关系。因而在组织语感教学时,常会出现含义交叉、模糊、难以实施的问题。因此对于语感定义的重新认识则显得尤为重要。由定义推及语感与课标相应要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语感培养的策略。从而作用于教学实践使语感教学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严谨化,从而实现课标对于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语感只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它表现为直接迅速的获得语言意义的过程。灵敏性与迅速性是其标志中重要的两个。语感存在于五大领域中,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在不同的领域中其作用方式和训练方式也不同。语感适用于特定的情境、语境中,是经过长期训练而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直接的感悟,体现在阅读中即借助经验直观地建构阅读材料的意义,体现在口语交际中,即在听话与说话的过程中,根据情境,体会把握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也反映了语言文字意蕴深厚的特点。在运用中应着重训练学生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能力。体现在写作中,应着重培养运用语言文字合理有逻辑准确的表情达意的能力。体现在综合性学习中则是对语感运用的系统考察,此时的语感主要为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是语感的潜在应用。语感与语文课程重感悟理解的特点有关。
课标规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语文基本素养的获得。而其中听说读写能力和随之生成的语言感悟能力是落实课标对人文性要求的重要内容。听说读写能力与语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有意引导,启发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可将上述四种能力分为两种即听与说、读与写。听是由音到义的过程,说是由义到语言到音的过程,读是由书面语言到义的过程,写是由义到书面语言的过程。听说读写间借助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可以相互转化。语感能力的形成应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实现为基础,同时语感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其重要性上,语感是其有效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也是应用语文知识的重要工具,但对语感的培养不应以轻视知识本身为代价,应协调基础能力与语感之间的关系。
语感的形成应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要结合课内课文学习进行辅助的课外阅读指导。同时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注重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文字转换模式,从而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语感。
4.2.1 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阅读方式,注重朗读、诵读、默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地位,发挥朗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和思路中的作用。朗读也应注重层次性,发挥有感情朗读的优势,使学生在自主朗读和角色朗读中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和实质。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使每一遍的朗读都能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4.2.2 注重语言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表述精彩的字、词、句、段、篇章,并引导其积累优美词汇、句段和修辞语法知识。
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形成对语言的敏锐觉察能力,从而实现较高一级的阅读即自上而下的阅读,即由经验出发对文章下一步表达的预测和对已阅读内容的认知整合。但也不应忽视对字词的理解,自上而下阅读和自下而上的阅读应有机整合起来。
4.2.3 模仿训练
语文课程重在感悟与体会,在情感传达过程中,教师的外部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教学热情对学生语感的获得具有较大影响。学生学习往往从无意模仿教师言行开始,尤其在儿童成长关键期对其心智形成的影响更是潜在和深远的。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并注意其产生的影响适时调整,使学生在较好的学习氛围中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活动中领悟、获得自身的认知系统,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监测,对比,检验,完善自身的语感体系。使单纯的无意识模仿学习演变为有意识的提高学习,即学生自主的有目的的提高学习。
4.2.4 迁移运用
语感的培养应分为形成和巩固两部分。形成即获得初步的,粗浅的,模糊的语言感知力,建立初步的经验、固有知识和现有内容的联系。而巩固则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时刻注意运用知识和语言规则,将不确定之处逐步确定,同时检验固有逻辑错误的过程。此时,教师应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结合对学生心理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对照教师的知识结构将自身的认知体系逐步完善和修正。
教师应耐心聆听,给予其信心,使其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有独立见解的学生有针对的进行评价,不打消其积极性和信心。但要注意符合核心价值观念和基本道德规范不能偏离和歪曲主题。
4.2.5 联想和想象
汉字的多音多义现象要求在将语言转化为语义的过程结合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将纯粹的语言文字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图形或者情境。使汉字的语义传达更为具体、形象。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使课堂成为绽放思维火花的场所,达到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和深入发掘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意味。产生一定的思考和追寻。
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采用情境教学法,营造情境和场面,力求形真、情切、意远、理寓于其中,在课文留白处,在引发思考处,在情感共鸣处均可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知识和感悟的获得变得直接和富有意义。
4.2.6 吟诵教学
吟诵作为阅读方式的一种在学生语感的培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吟诵适用于古诗词、散文和精彩句段中。通过多遍吟诵使学生自然获得其中的意蕴内涵。让学生在语调的抑扬顿挫中,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丰厚文化底蕴和深层内涵。
在《课标》的性质、内容与目标中均涉及到对语感的培养要求,语感包含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语感的地位:语感起到协调语文知识的作用,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难以想象没有语感的灵魂支撑,语文的体系建构如何确立。语感与其他知识的关系:语感与其他知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师对语感的预设和定义有误区: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存在过高或过低地定义语感地位的倾向。教师在培养语感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感教学应实现一个由未知到已知,由知少到知多的过程。同时应注重结合生活反复揣摩、吟咏回味。语感教学是一个教师引领、学生自悟的过程。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法,因声求气,因文悟道。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烂读。总之,语感的获得是一个缓慢训练的过程。
综上所述,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互相协调发展。借助于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感培养的理论研究众多,但对于语感培养的可行性措施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