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2020-01-08 13:26张厚琴
科教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手法笔者

张厚琴

(甘肃省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学区 甘肃·玉门 735220)

1 推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随着时代文化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每一个时代的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在这个新时代,社会各界对于学生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水平也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在新时代各种文化奔涌泛滥的情况下,学生们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能力等等都有所不同。因而,为了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面化,提高每一位同学的的阅读水平和语文文化的感悟能力,教师们应当批判性地取舍传统式的教学方式,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推动语文阅读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2 推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2.1 注重文化感情培养,提高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庄子曾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国学之美,就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不能引领学生从内心里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头,不能让他们从心底里敬畏和热爱中华文化,“语文”一词,是否只是一个功利性的,为了考试,为了功名的一个干巴巴的词汇?

在心理学研究中表明,学生的积极性不仅仅取决于智商的优越感,更重要的是热爱度。歌德曾言:“年老了,由于缺乏兴趣而健忘。”当学生内心失去了甚至从来没有建立起与语文文化的共鸣,那么他们在背完了任务以后,转头便也会抛诸脑后,避之而不及,又如何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好处?

因而,就像当今教育界所推崇的“情感教育”一样,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也应当要抓住学生的思想情感,以此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促进学习。

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教授具体课文之前,可以依据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一首悲伤的诗歌之时,伴着悲伤的音乐朗诵一遍,给学生一种身心的体验,更深入地感受情感的反馈。同时,也可以在网站、图书馆等搜集相关的知识材料,提供知识背景,例如诗词创作者的人生履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更深刻的感受作者情感催动下创作的诗歌的魅力。

(2)师生加强互动,拉近学生与语文文化的距离。布鲁姆曾说:“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可以积极与学生交流,或者推动学生之间交流对于课文或材料的具体感受,产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书本之间环环相扣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积极与学生交流,讨论,以及真诚倾听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心感受,善用积极鼓舞的情感催动力量,让学生对语文文化产生敬畏和喜爱之情。

(3)增加语文文化类活动,提高学生兴趣。例如,班级内部可以积极在课堂上举办小型的朗诵比赛,让学生用真情实感,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另外,也可以举行各种班级小品,文艺创作等等,来让学生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身心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和实践中去。

(4)适当给予奖励,提高学生积极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卡耐基在他的名著《人性的弱点》中曾经说过,鼓励更能够催人奋进。因而,在小学阶段,教师更要对学生积极创作的积极性和勇气进行鼓舞和适当的奖励,激励学生往后更加热爱和敬畏中华文化,在语文的学习中水平更加蒸蒸日上。

2.2 重视文本背景,帮助阅读理解

自古至今,任何有价值的文本的创作都蕴含着写作者的心血。特别是我国的千年文化,则韵味更加深远。因而,要想真正地理解文章,就必须要能够将自己代入到作者创作文本时的情境中去,用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理念去读文章,才能领略到作者创作的重心。那么,既然需要能够了解作者创作时候的心理,那么简而言之,就是要以作品创作的原始背景为重心。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中的《古诗三首·村晚》的时候,为了便于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提供诗人雷震当时所在的地方,如果可以,还可以尽可能地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图片,给学生营造田园悠闲自在的氛围,那么,学生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领会到雷震所想要表达的自在、闲适的思想感情。

学校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纪录片》《中华五千年》《百家讲坛》等等各种特色节目,让学生在多彩的媒体视野下,从当代的角度打量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有更深刻的认识,借此来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阅读文本材料。

2.3 抓住文本结构,理解行文思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中国的老话了。很多教师往往错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只要能够会读、能读懂文章就可以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读完文章就丢掉、不了了之的情况。这在笔者看来是极其不可取的。笔者以为,学生应当从小就养成逻辑思维能力,从小学的任何一篇小文章做起。当然,这不仅仅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分析文本,读懂、读透文本。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中的《祖父的园子》这篇相对于学生来说稍微长的文本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清文章到底要讲什么,而去要求学生自行划分层次,并加以总结概括——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是开拓的最佳时期,因而,学生只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层次,自己在大脑中形成有条理的架构,就足以达到理清结构的效果,并不一定要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当然,在实在思维混乱的个别情况下,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纠正和辅导——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从小培养起逻辑思维的能力了。

2.4 注重阅读文本的语言特色,帮助理解作者本意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阶段,任何文本的写作语言都各不相同。而往往在读者们无法真切领略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时候,语言特色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中的《背景的春节》的时候,学生们就可以从浓浓的喜庆的语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就可以判断出春节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景象了。

2.5 注重文本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加深文本理解

为什么要留意手法?笔者认为,文章平平无奇而可出奇者,少之又少,能够准确而巧妙地创作出好的作品的作家,都是拥有很好的写作功底的,而写作功底最最简单来说,就是写作的手法。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学校应当开始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了,那么让学生们留意写作手法,也是一种“现学现卖”式的高效促成的途径。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中的《腊八粥》中,就用到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交叉的写作方法,并且还有形象的比喻——“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等修辞手法,留意这些手法,能够让学生从手法中体会文本中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增强学生本身的写作能力。

其实在教学阶段,笔者也碰到过一些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各种修辞手法的教学方法,但经过笔者的经验,笔者发现,死记硬背固然能让学生们掌握许多写作方法的专业名称,却无法让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看到一句运用某种手法的句子的时候联想到这个手法。也就是说,这样死记硬背的方式,让手法和文本分离了。笔者认为这是极其不可取的。手法本身就是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服务的,在教授手法的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留意手法,了解这些手法在具体文本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的理解。

2.6 时刻寻求和把握文本中心思想

就像那句“一个好的电影没有一句台词是多余的”一样,一个好的文章也必然没有一个字词是多余的。这都归功于作者对于中心的把握。教师教导学生阅读文章,也必然要根据文章的中“心”(中心观点)来看整篇文章。任何文本的出现,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那么,作者创作一个文本,给它一个中心,就必然有作者的意图所在,笔者认为,阅读任何文本,都必须专注于寻找作者想要表达之“意”,即启发/启迪/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只有真正抓住了中心、抓住了意图,我们带领学生阅读这篇文本才有意义。否则,读完而后不了了之,这就是在浪费时间了。

3 结束语

学生们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能力关乎于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的研究、发展和继承,语文的教学也应当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负有重大的责任。小学是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培养的关键时期,因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以及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发扬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因而,笔者在上文中在经过粗略研究之后,依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在本文中提出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这一主题的相关看法,还请各位指摘。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手法笔者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层递手法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老师,别走……
七步洗手法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