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问题探讨

2020-01-08 13:26刘光艳
科教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刘光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800)

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他们能否确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这不仅仅是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信仰认同的形成过程。认同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真“实”——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历程的认同

中国青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践行者,而洋溢青春理想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整个社会中最有活力、生气的力量,更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锋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不断完善改进注入生机活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端,更是产生信仰认同的基础和起点,是大学生开始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导,加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历程的认同教育,是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情感认同、思想认知以及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具体时代的发展、国情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1919年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唤醒了中国新青年的信仰,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当中无数的中国青年,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和实践的艰苦征程。自此,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历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通过教学,以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时间轴,让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深入理解时代特征,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诞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且广泛传播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略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对于中国崛起强大的巨大作用,充分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为形成内心坚定信仰打下基础。

2 真“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认同

理性认识在个体信念的形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否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理性认识,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首先必须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一般的学科理论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别,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理论学习中认识,通过社会发展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逐步验证形成的,是大学生根据现有国情的基本认识进行深入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强化理论认知是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认知主要来源于课本中知识传授。当代大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往往偏向于实用主义,对于宏观理论的学习通常不够重视。当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各种新颖的文化价值传播形式时,容易缺乏鉴别能力而迷失,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一定的错误认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实用性,不具备人生发展指导意义,以致不能真正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涵和理论魅力。

强化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认知的欲望,将教材理论转化为教学体系,更多采用对话、问题探讨等互动的方式。此外,教师应敢于引导,针对学生对于信仰取向、思想认知等关注的问题,不能避而不谈,而是应该结合实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引导大学生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价值观。在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个人价值发展的思想,为他们学习和人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激发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真“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

大学生信仰的抉择及价值取向,不仅决定其自身的成长,更牵动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历史认同和理论认知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旳理论认识和肯定基础上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转化载体,对于大学生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越深刻,越可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性,进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崇高感等感情,自发追求探索马克思主义,完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转化。因此,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代表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满足自己精神需求而产生的肯定态度。情感认同是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以及实践行为的前提,情感认同一旦形成,会自发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探索从而强化认知结果,推动认知转化为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再由情感转化为坚定的信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方面,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质日益丰富,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都趋向于物质化追求,精神信仰的追求方面存在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化、价值观念碰撞所形成的信仰冲突不可避免。而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腐败等问题,当大学生接触到社会阴暗面或不合理现场时,容易产生困惑或是不满,甚至是迷失,从而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也极大鼓舞了大学生对国家发展前途的自信心,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在教学中要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成果作为重点,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对比国内外不同时期发展状况,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深陷灾难与迷茫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找到了奋进的道路和方向,并一路走向繁荣富强,使大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刻认同。

4 真“值”——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以来,一直在不断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不断融合,在推动中国化的基础上,将传统性和超越性有机结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载体。马克思主义信仰代表着中国以及人类社会信仰发展的方向,体现着社会凝聚力,它是我们过去革命成功的精神指导,也是如今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合理性和价值正确性高度统一地体现出来,为当代大学生信仰塑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信仰是价值观的核心,是稳固的文化传递纽带,承载着一个信仰整体核心的文化传统基因。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认同的文化传承功能,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不断传承整体价值观的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培育出一代代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接班人,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新一代大学生越来越感受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次新冠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中指出“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些重要论述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和使命,体现了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更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思想灵魂和理论基础。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案例库教学以增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认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践其核心价值观,并将它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和抉择,在为伟大“中国梦”的奋斗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5 真“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行动中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认知、认同、践行三者决定一个人信仰建立的过程,缺一不可。认知、认同是在思想上肯定、情感上认可,并由此转化为信仰的意志,但信仰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更具有说服力。

实践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具体体现,也实现了三者在观念、情感和行动上的统一。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大学生思想成长、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出发,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具体课堂教学情境和实践教学情境等,虚拟的教学情境或氛围,或具体的实践项目来帮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直接体验和深入理解,并促进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巩固。通过具体的行动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践中消除信仰疑虑和困惑,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认同和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全方位认识,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

6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认同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完成由理论到实践,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再到实际践行的具体认识过程的升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