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121)
2016年以来,“工匠精神”曾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家重要报告中,国家层面多次提出并强调工匠精神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工匠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大学是人才培养非常关键的时期,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人才,其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环境、科学合理的校内制度、独具特色的校内建筑等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熏陶引导的作用。发展工匠精神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时代价值。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范围内的一种群体文化,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作用,从而引导规范师生的行为、激发师生凝聚力、继承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等。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创造出师生认可度较高的校风和校训,充分体现学校特色,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
理工类高职院校因其专业特点,存在重实践而轻理论等问题,所学课程大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主要通过加强实践操作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存在文化课基础薄弱、自控力不强、入学成绩较差、对思政课认识不足、学习兴趣普遍不太高等问题,给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造成不小的压力。所以,理工类高职院校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更应该加强校园文化中对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榜样和劳动模范的影响作用,帮助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理工类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学校的根本宗旨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力国家的强国建设。在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学校发展层面看都迫不及待。
1.2.1 国家战略层面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是我们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转变的关键性文件。国家的转型、民族的发展呼唤着能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理工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人才,要发挥工匠精神引领下的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优秀人才。
1.2.2 学校发展层面
(1)有助于凸显学校特色。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加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事实上,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近年来各类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数量众多,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之间,在生源、师资、教育资源、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竞争激烈。在众多职业院校中,理工类高职院校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培育和传承独特的校园工匠文化,增加学校的对外影响力,凸显学校特色。
(2)有助于端正学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的培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思想认识,“现今,大学校内存在一些不良风气,诸如:浮躁的心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等,以追求‘短、平、快’个人发展路线。这些不良风气侵蚀着校园的文化环境,严重削弱了严谨认真的敬业态度在学生群体中的信服感和认同感。”理工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改变校内的不良学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纠正学生“工匠就是底层体力劳动者”的观念,营造热爱学习、尊重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良好风气。
(3)有助于提升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同感。一直以来,社会对高职学生都存在某些偏见,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差、没前途,把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技校等同起来看。这种传统观念使社会大众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认同感。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培养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从而提升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同感。
随着国家层面多次提及工匠精神,很多理工类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也重视起来,有的甚至将工匠精神写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以期通过系统化的实践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但部分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仅存在于形式,造成学生缺乏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校园文化中工匠精神引领力不足等问题。
某些理工类高职院校虽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发展培养各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却更多考虑了企业的技术方面需求,而忽视了校园文化中应该加强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校园文化中没有很好地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普遍认为“学而优则仕”,部分学生也认为工匠就是一般的手艺人。事实上,“新时代下的工匠,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机械的、重复性的单一技能的手艺人。新时代的工匠,应具有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运用敬业的专业精神、严谨的专业态度、优秀的工作能力、创新的工作追求,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完美精神理念的特质。”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当前多数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工匠精神引领力略显不足。
2.2.1 物质文化方面
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内的物质设备及校园环境的总和。如教学楼、图书馆、操场、校内景观等方面。近些年,各高职院校不断扩大规模,校内各项设施不断完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布局合理,教室设备齐全。虽在教学楼内走廊、楼梯处张贴有名人语录、名言警句等内容,但对学生影响甚小,部分学生甚至并未留意。在传统的宣传栏、海报等校园文化宣传方面,对大国工匠的典型事迹、经典语录的展示不够;在校内景观雕塑方面,也未体现出崇尚技术的特点。
2.2.2 制度文化方面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保障。在目前理工类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发展方面,部分学校缺少对工匠精神的顶层设计,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甚至出现朝令夕改、频繁更改某项制度的情况,无法科学地推动工匠精神的培养。
2.2.3 精神文化方面
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深层次的文化体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熏陶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精神文化传承被忽视的现象,校内的各项活动缺乏对精神内涵的挖掘与重视,多种活动中的工匠精神都无法被完全展现。
理工类高职院校要在校园文化中突出学校特色,如机械制造、建筑工程、航空工业、铁路交通等,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在教学楼、宿舍、学生餐厅、实训基地等融入具有职业特色的元素,如航空管理、轨道交通类专业可以通过建造飞机机舱或者地铁车厢等模型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学习,形成特色校园工匠文化。
充分利用宣传栏、展板等传统媒介,也可以尝试在校内设置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大国工匠、知名企业或优秀工匠的片段,展示国内外大国工匠的典型事迹,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效果。如央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
要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如华为、格力等知名企业,可以通过视频短片或短视频等形式了解企业的发展及工作状态,通过播放夜晚的华为大楼短视频,或华为领导人及员工对企业的认知的采访视频等,让学生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文化论坛等方式,邀请优秀工匠或知名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企业层面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
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要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充分融合,各自发挥自己优势,共同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现实是“大多数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很少主动与院校合作办学,即使有合作,学生也往往被当做廉价劳动力在单一的工作环境中实习。”所以,高职院校和企业任何一方在合作中不积极,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有人说只有工匠才知道如何锻造工匠,理工类高职院校要积极引进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课,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要把企业引入校园,深化校企合作,如设立富士康班,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企业也为学生实践工匠精神提供有利场所。
设立“小工匠基金”,以比赛的形式对学生的专业表现进行评比与选拔,由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任评委,对表现优秀者给予资金奖励,对选拔出的专业技能高超、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善于创新创造的学生授予“小工匠”的荣誉称号,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落实和践行工匠精神。
理工类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特点,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不再依赖单一的考试成绩,而将职业道德、技术水平、职业品质等作为考核依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如机械制造专业考核中,教师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个作品,而不是单纯地看期末卷面成绩;而就业指导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通过求职就业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
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发展工匠精神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一步,理工类高职院校要充分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