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 河北·石家庄 05000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我校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群体的一部分,其本身的培养管理模式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当前,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培养管理理念和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如重群体,轻个体;管理多,引导少;较封闭,不开放等。“以生为本”的我校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理念是在发现和尊重类于我校大学生现有个性和基于现实物质条件基础上,以这些大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适应国家的多样化人才需求。提倡“以生为本”的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不仅反映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显示出其核心要义是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充分了解这一大学生群体,围绕高校大学生开展相关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尊重和依靠高校大学生为高校建设主体,促成高校大学生的独特个性,因势利导,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为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为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我校大学生培养教育向个性化、多样化、精细化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对类于我校的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
张淑娟研究了类于我校的大学生的个性内涵及学员个性化教育,基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平台,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了学员个性化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促进个性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参考。高坤华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实际和教学训练特点,围绕思想基础、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及理念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对于加强生长干部学员培养供需精准对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胡友彬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个性化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打破人才培养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观念,把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荣丽卿通过开展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提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应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和建立创新教育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和创新保障平台等创新平台的思路。王亚彬以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内涵为出发点,明确了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创新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张奎通过研究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案例,从职业化本科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专业设置、教学制度和形式以及院校文化氛围方面进行了探索,力求从根本上保证职业化本科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李云姿借“钱学森之问”,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对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个性化培养”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应用领域,理论研究较少。本文在吸收借鉴各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以生为本”的我校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理论支撑,并依此研究了目前我校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作参考。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人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在中国,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在《管子·霸言》中有一段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的“民为贵”思想是其另一种表述方式。西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两个来源,一是关于人的本质、价值和个性发展方面的理论,如“人本思想”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另一个来源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本主义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特征。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造福于民,我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各类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以生为本”理念的核心内涵有三点:主体回归学生,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实践的根本;就是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把学生看作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时刻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就是要高度尊重学生,这是“以生为本”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个性是指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体心里特征的总和。个性表现为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个性化培养就是要立足于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就我校大学生个性化培养而言,就是要充分把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国家要求以及其适应能力水平进行培养和管理。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一般通过高校大学生的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体现出来。
在个体层次上,由于高校大学生在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他们在个性、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培养管理工作必须要立足于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尊重个性的差异,充分挖掘不同个体个性中的闪光点,充分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式的培养管理模式。
在群体层次上,不同个体按某种特征结合在一起,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个体往往通过群体活动达到参加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成员的目的,并在群体中获得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友情、关心和支持。群体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过程中,应当看到不同个体个性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和矛盾,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于出现的冲突、摩擦要及时关注并适时消解。
在组织层次上,高校大学生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实体中,并承担一定的角色。所以,高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正式组织这个平台,发挥组织的导向和协调作用,为优良个性的充分发挥提供机会和舞台。可以通过有效组织大学生参加集体训练、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等来实现组织的协调和导向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激发个体的兴趣、挖掘个体潜能。在这一过程中,要侧重于正面的积极引导,逐步改正消极错误的个性倾向。
一是从高校大学生自身来讲,高校大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好相应的时间和机会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管理意识比较匮乏。从课堂表现来看,很多大学生更喜欢在教室后排就坐,课上不积极与教员互动,自我提升意识不足;从高校管理来看,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俱乐部等社团实践活动,思想上追求安逸,得过且过,不能把握好每一次实践锻炼的机会。
二是从高校各级管理人员来说,高校的各级管理人员对“以生为本”的理念认识不足,很多领导管理者认为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就是管住学生,不出大的安全事故,在组织相应活动时也没有充分考虑高校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管理人员的主观性过强。
三是从高校教员来说,高校教员在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仍秉持“以师唯尊”的观念,不愿意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以生为本”的培养管理目标,但是在高校大学生培养管理实践中,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多为“教员灌输型”,教学环节比较固定,机械式的讲授较多,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在日常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多采用命令式的行事方式,很多学生反映公差勤务等琐事过多,缺少自主支配的时间,且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乏心贴心的沟通交流,对高校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关爱缺失,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多为传达指示,学习精神,没有很好地贴合高校大学生实际,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大学生在实践上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授课过程中,大多以教员讲授为主,学生很少通过自身的探索来获取知识,获得的间接经验较多;二是高校管理部门提供的社会实践不足,俱乐部等学生团体有名无实,管理部门组织活动主观性较强,趣味性不足,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我的途径较少。管理部门在进行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制定时也未能紧密结合军校大学生和学科实际,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从培养理念方面,各级管理人员和教员要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可以通过讲座或集中授课等方式引导各级管理人员和教员形成正确的生本意识。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时间分配,尽量减少主业以外的事项对学生精力的分散。在制定活动方案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聆听学生的诉求,树立精准的服务意识。教员上课,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
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潜能的唤醒需要不断的教育和鼓励。受限于群体的特殊性,高校的教育管理环境通常来说比较封闭,高校大学生也已经习惯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生活。因此,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潜能,首先要帮助高校大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认知,了解自身潜能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并且有的放矢,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去激发自身的潜能。其次,引导学生树立个性化发展目标,鼓励他们去从事符合自身优势的岗位。最后,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研究中提出质疑,按照自己的思路探索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第一,搭建学生与管理人员、教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充分聆听学生的心声,及时解决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与发展,提高个性化培养的实效性。第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简单的“翻转课堂”,可以尝试“师生联讲”的方式,比如共同编写教案,按课程内容分部分合作授课等,目的是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加教员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真正能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落实选课制度,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在“以生为本”的个性化培养理念的指导下,供选课程尽量贴合实际,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达到锻炼自身的能力素质,塑造独特个性的效果。第四,创新和完善网络学习平台,创新课程开展方式。可以将选修课程或部分必修课程转移到网络上,并且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制中,让高校大学生能够按照自身实际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建立在国家建设的共性需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平衡的基础上,“以生为本”作为一种培养管理理念,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批判了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管理模式,又反对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从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出发,强调激发每一位高校大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充分掌握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满足国家需要的“以生为本”的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使每个高校大学生将来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和才智,满足国家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