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刚
(江西省大余中学 江西 341500)
高中政治学习偏向理论化与逻辑性。学生在进行理解与记忆时有一定的困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是脱离实际、复杂深奥的。相反的,政治来源于生活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政治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教师应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到高中政治课堂中。为此,教师应从创设政治生活化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作探究等方面开展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政治生活场景的再现。教师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知识,并将其与知识教学联系起来,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政治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高中政治教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等各个方面。教师在向学生讲解理论时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政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其相关细节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加强对政治生活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法治观念。例如,教师在开展“文化与生活”的教学时应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学生在观看画卷、点火等部分的录像时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元素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重要的生活化场景密切相关,而生活中的文化则构成了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教师应向学生指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这一关键的文化特点。学生要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与自己生活中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在理解文化的相关特点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了。通过创设政治生活化情境,学生逐渐了解到生活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在分析材料题的时候,学生自然就能从其中的生活化元素中精准把握政治理论了。[1]
实现政治的生活化教学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给予学生感受政治知识的机会,更要注重将更多生活化的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阶段政治教学中让教师苦恼的不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而是学生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念,不能根据已有的政治知识进行灵活的变通。这一问题是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过于强调理论及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等因素导致的。教师在对课本理论进行阐释时,往往是对某一具体的政治经济现象进行简单的解释。学生因缺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起知识来也是一头雾水。因此,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以“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内容为例,教师在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必要的阐释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将唯物辩证法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用唯物辩证法看待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师既可以鼓励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学习与不学习、好好学习与敷衍学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又可以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的,要经过刻苦努力才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发展。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课本知识的有用之处,感受到政治知识的魅力所在。[2]
主观分析题向来是高中政治中分值较大的部分,也是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部分。这类主观题往往考察的是学生分析与阅读材料的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干中的某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和理解,选择对应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论证。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水平仍然不乐观。究其原因,是学校缺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造成的。现阶段,教师总是倾向于题海战术,将学生的进步寄托在大量的做题上,却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和讨论,以至于学生做完题目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些环节还存在欠缺。因此,为了解决政治教学目前的难题,也为了更好地实践生活化教学,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以“个人收入的分配”的内容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彼此分享和交流自己掌握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针对目前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思考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何在、如何完善我国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知识上的互通有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含义。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治教学过于枯燥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政治是在生活秩序的建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体系的规范及制度。因此,政治来源于生活、生活也能促进政治理论及制度的完善。教师在开展高中政治教学时应将生活化情境融入到理论教学中,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认识到政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教育,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应以生活化教学为导向,通过创设政治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作探究等途径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