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宝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幼儿园教师管理的主体主要涉及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教师,是管理者针对教师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等工作进行统筹优化的过程。管理者及教师表现出的积极品质,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态度和教学的质量。积极心理学在医学界、教育界、管理界等领域均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但在幼儿教师管理领域,却鲜见相关研究。学习型组织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组织,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将积极心理学及学习型组织理念引入幼儿园教师管理中,对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管理水平及管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现状表现为结构不均衡、质量不高、待遇保障低,以及流动性大等特点。[1]结合笔者七年民办幼儿园的工作经历,总结出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管理过程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
第一,管理者管理理念不到位。[2]学者姚慧认为,民办幼儿园缺少科学管理能力,多数以经验管理为主。民办幼儿园中多存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管理中多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在教师管理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上缺少思考。
第二,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幼儿保教、保育工作机械、细致、琐碎,教师无暇顾及专业成长。二是教师对职业前景悲观,流动性大,对专业发展没有长期规划。
第一,管理者不重视管理理论的学习。民办幼儿园中大多数管理者是由教师逐级晋升到园长,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培训,工作中常常以前任园长为学习或类比对象,忽略对教师管理理论深层次的学习。在没有理论指导的管理实践下,管理者凭感觉和经验做事,不利于教师管理效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幼儿园后继管理者的培养。
第二,教师悲观的解释风格。调查中发现,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薄弱的诱发因素包括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待遇低等。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教师对自己境遇的消极解释,才是其专业发展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比如,从事同样的工作,李老师乐在其中,但张老师却苦不堪言。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李老师看到了幼儿的可爱之处,而张老师只看到了工作的琐碎。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中提出:将好的事情归因于持久的、普遍的和个人的因素,将坏的事情归因于暂时的、具体的和外在因素的人,其拥有的归因习惯是乐观的归因习惯,反之则是悲观的归因习惯。专业发展意识薄弱的教师往往持有悲观的归因习惯,这不利于其专业发展。
第一,营造积极的教师管理文化。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者,领导艺术的核心在于激励下属积极主动地工作。”管理者要着力激发教师的积极力量,让教师在工作中找到幸福的源泉。一是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师管理文化,让教师感受到发展的自由,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实践。二是培养和谐互助的教师团队,让教师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和挖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潜力,增强其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3]
第二,创建教师学习型组织。把幼儿园从科层制组织转变为学习型组织,从官僚主义机构转变为学习型社区。一是建立共同愿景。管理者邀请教师共同规划幼儿园的发展,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发展”,在实现组织愿景的同时,帮助教师达至其个人目标。二是建立教师学习团体。其目的不在于获得“学术性”研究成果,而在于诱导教师观念和行为的持续改变。教师分享彼此的思想,一方面,可将教师个人的经验转化为群体的智慧,推动幼儿园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自身的文化氛围,也可助推教师队伍的自我发展。[4]
第一,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实现专业发展,首先要端正对职业的理解和认知。朱永新曾提到:教师要为自己找到做教师的理由,找到教育的意义和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一旦对学前教育事业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就会对幼儿工作产生积极的行为。具有信念坚定、拥有远大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强劲,不会因工资待遇或专业发展困难放弃努力,不会为外界的评价而困扰。
第二,培养乐观的归因风格。乐观是教师设计积极专业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从积极的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乐观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幼儿教师若将工作中的抱怨和压力转化成积极的力量,并将这股力量加以利用,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另外的样子:幼儿是那么可爱,工作是那么有趣,精力又回来了。依据塞利格曼的ABCDE认知疗法,教师可以走出悲观,迎接乐观,不断完善自己,主动寻求自我提高。从而为自己设立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规划,为幼儿园和幼儿注入积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