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刚 余 倩
(重庆市长寿区第一实验小学校)
在新形势下,一所学校仅有良好的硬件办学条件,而没有文化作底蕴,其发展就会缺乏动力,更谈不上办高品位的教育。学校要进一步发展,关键就在于如何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彰显教育文化,从而永葆活力,让教师与学生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长。
长寿区第一实验小学校建校于1904年,一代又一代的一小人,已经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了115年。儒家“仁”的生生不息精神和体用为一的精髓,成为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与深厚的“长寿文化”一起,汇聚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学高身正的职业精神;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这54个字的“一小精神”汇同“阳光校园、书香乐园、幸福家园”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长”的办学理念,“培养志趣高雅的阳光宝贝”的培养目标,凝聚成每一个长寿一小学生铭记于心的校训: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每周一的清晨,他们在国旗下庄重豪迈的誓言,更是“一小精神”的完美延伸。学校将这些文化理念深入每一个长寿一小人的心里,使之成为长寿一小师生教育之路上永不撼动的基石,永远闪亮的明灯。
“长寿文化”的核心是幸福健康,是生命活力的体现,旨在把握生命的真谛,让生命享有长久的幸福时光。于是,学校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便由“幸福健康”延伸而来。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真心欣赏和激励每一个学生,打造自主参与型的教师团队,追寻做教师的幸福。”透过实验一小的教师文化,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构建教师文化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意义。因此,我们一直积极进行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团队学习模式”引导教师文化生成。我们利用每期给每位教师赠送教育书籍并通过“教师百家讲坛”系列读书活动强调教师读书;鼓励教师共同开发针对小学各年段的系列校本教材;通过组内、校级教研课、送课、赛课等方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到成长;选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并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作为科研课题等方式,把学校的发展理念以及教师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愿望。二是“师徒结对方式“促进新教师文化生成。我们摈弃传统的“师徒结对”“外加式”的专业帮助,淡化指导教师的主体性和权威性,通过新老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对话讨论、思想碰撞、共同发展,促使教师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三是“阶梯形的教师专业发展认定方式”激发教师文化生成。我们积极为各类教师提供平台,大力鼓励、支持教师申报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好坏作为指标的传统教师评价方式,创建长效的评价机制,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使教师在自我认定的基础上沿着专业发展目标逐步提高和成熟。
“用浓郁的书香来熏陶学生,用志趣高雅的文化来发展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尊重。”这是实验一小的学生文化,也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儿童课程常态开展。根据苏霍姆林斯基“两套教学大纲”的教育思想,我校儿童课程所研发的一系列资源就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扩展与丰富。学校把儿童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为全校每班每周开设了两次晨诵课、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绘本课、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童书共读课;“每月一事”德育活动开辟每月一主题、每级一实践、每年一阶梯的好习惯养成之路;每期师生共读3本以上经典童书;家庭亲子共读1本书并共写一篇读书心得;师生通过写日记、故事、案例等进行暮省,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生活,养成“三省其身”的习惯。不仅如此,学校还有自主开发的近70个主题课程丰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里。二是校园节气欢乐呈现。每年,孩子们最喜欢的“阅读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童话剧”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精彩上演,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三是学生社团精彩纷呈。学校常年开设中国舞、拉丁舞、合唱、单簧管、小筝、曲艺、泥塑、游泳、花样跳绳、乒乓、田径、足球、篮球、绘画、咏春拳、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衍纸、书法、水粉画、版画、Steam课程等校级社团活动,以及葫芦丝、排箫、巴乌、卡林巴、非洲鼓、吉他、尤克里里等班级社团活动。学校将区内外以上领域的优秀人才聘请为校外辅导员,特约他们来为孩子们上课,既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又提升了学生社团的品位。
“融入一小,共同成长,享受教育的乐趣,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实验一小的家长文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家长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学校发展所存在的重要意义。在实验一小,有一所新父母学校。每天上午九点半,这里都会通过QQ群开展新父母晨诵,带领家长进行教育理论、理念等文章的学习,已经坚持了七年多,从没有落下一期。这七年里,我们同全校家长共读了教育学著作77套,教育专家的文章2200余篇,还有每班每期召开2-3次家长会或家庭教育报告会、家长开放课;每班每期给家长写2-3封信等。邀请家长进校园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家校学习的共同体。
一个有影响的学科,必须具有有影响的课程。我们一直致力于开发多样化、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搭建平台。2009年以来,学校“儿童课程研究组”开发了“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名人课程”“童话剧课程”“毕业课程”等15项校本课程以及延伸的近70个主题课程;自主研发并出版了校本教材《数学文化课》《诵给黎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晨诵教材》;六年的“理想课堂”也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从“热闹的课堂”走向“润泽的教室”;从“用教材教”走向“课程开发”。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打好了继续发展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志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胸怀,锻炼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过一代又一代“一小人”的共同努力,实验一小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家庭教育示范校”“全国百所德育实验名校”“新教育实验全国示范校”等10余项国家级表彰;“重庆市示范小学”(首批)“重庆市家长学校示范校”“重庆市德育示范校”(首批)等30余项市级表彰;获得“长寿区名小学”等数百项区级表彰;连续七年荣获“全国新教育优秀实验学校”;《数学文化》课程获新教育全国卓越课程奖;《毕业课程》《种植课程》《“长寿文化”艺术教育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晨诵课程》获新教育卓越课程提名奖……众多殊荣让学校不仅成为长寿小学教育的风向标和旗帜,且在全国也享有盛誉。
如今的长寿实验一小,正在迎接崭新的发展前景和机遇。我们将牢记并践行赋予我们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深挖、整合、提炼百年一小精神和“长寿文化”特色,继续用文化描绘我们的梦想,去体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