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灵
(重庆市奉节中学校)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和谐校园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目标、愿景,既是目标又是过程。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清新的空气、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在这一氛围里,它“使一个人想成为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究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在这一片沃土里,各种人际关系和谐、教与学相得益彰、教学环境文明有序。
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下,学校形成了这样的和谐关系:
1.师生情感的和谐。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相互关爱、信任、平等的关系;
2.干群关系的和谐。它所追求的目标是“高度的责任心,大局为重,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密切干群关系。领导和谐,教师之间是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和谐友谊的关系;
3.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崇高的事业心,平和谐谦逊,敬业爱生,激励自勉”;
4.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它所追求的目标是“认识自我,守信爱国,勤学互助,进取有为”;
5.教与学的和谐。它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学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和谐;第二,德、智、体、美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和谐;第三,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与教师资源配置的和谐;第四,教育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的和谐;第五,学校教育评价系统与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等。
6.校园环境的和谐。它包括校内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学校与社区、家庭关系的和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锻炼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让家长营造亲情教育、亲子教育的环境和和谐的氛围。可以说,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是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获得的。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和总结而形成为全体师生所认可并自愿遵守的学校文化的总称。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内在或外在的文化环境、思维、价值取向等。在国家教育方针的统领下,各校根据实际制定了适合本校的发展目标,目的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办好教育。然而,什么样的学校算是一所好学校呢?抛弃一切功利思想,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压倒一切的活动领域,克服人的认识的片面性,使师生得到和谐可持续发展,那样的学校就是一所好学校。
一所好学校的建设离不开“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的和谐发展、师生的和谐发展、教育教学目标的和谐发展、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等。这里的和谐有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物与物的和谐。和谐既是目标更是手段。一所学校要获得大的发展,它必定是师生、学校的共同发展;它必定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发展。
自古以来,追求“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理想,而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比如,在中国古代,孔子有“致中和谐”、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和谐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 等。和谐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状态,也是我们追求高层次的人生目的。
和谐在事物的发展中的四大功能:一是多样的统一性。即和谐必定是不同要素的协同互济,而不是简单的同一;二是关系的协调性。其表现为比例恰当、各得其所、协同运动;三是力量的平衡性。它是指事物的和谐在宏观状态上展现为力量的平衡并相对稳定;四是功能的优化性。根据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多样统一性,我们能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更长远的视野来安排学校的人和事,从而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努力。我们认识了人才多样性的意义,就不再担心“人才”不好驾驭、不方便管理。我们追求“和谐”的世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运用了“和谐”的功能的优化性。
“和谐”不是四平八稳、一成不变的。就象哲学中的 “运动”之于“静止”一样,只有运动才是永恒不变的。改革是要打破死水微澜、停滞不前的状态,为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我们要抓住这一动力之源,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公平和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性基础。我们只有坚持公平与正义,才能确立社会生活主流信念的合理、和谐、规范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使社会环境有利于人的良性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必然呈现出开放式的特点,这在客观上要求学校在发展建设上,要走出传统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法制管理模式。依法治校对学校自身的发展建设有重要意义,是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它有利于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有利于营造学校教育的法制氛围、有利于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度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方兴未艾,教育又一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强化学校的法制化管理,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率。这是依法治校的价值定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已成为具有渗透力的一种教育力量。它不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抓两个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和谐的教育氛围,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师生的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我们的追求。其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