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利
(重庆市两江巴蜀初级中学校)
灵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灵即教师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思维活跃,从而培养有灵气的新时代学生;动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使得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新型课堂,教师通过课堂设计,引导学生主动融入,通过教与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初中历史课堂在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存在机械化且理论化的现象,即使是提倡素质教育与平等教育的今天,课堂是教师的主场这一教学观念还依旧固守在许多教师与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甚至是始终将教师看作课堂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定位出现严重的偏差。
历史学科是一门情感内涵丰富的学科,在对历史矛盾性事件的解读中表达对事件主人公的敬扬或批判,在对历史战争性事件的探知中表达对侵略者的不满与憎恶,在对历史突破性事件的发现中表达对努力者的赞扬与敬佩。但是实际教学中,受制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注重最终的考核结果,教师按照考试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点拨与情感教育。
历史事件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与解读却具备极强的主观特性,同一件历史事件,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认知。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中,围绕秦汉、隋唐、宋元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解读上,有人认为君主专制制度导致人民思想的固化与压迫,对于这种历史制度应该持批判的态度;但是也有人表示,该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并非全然不可取,需要以一种客观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
新媒体在课堂的应用的优势,是可以让基础知识灵动。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将静态的文字信息动态化,同时结合新媒体图片、图形、音频,以及视频等多重元素,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基础性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性大幅得到提高。
新媒体在课堂的应用,还可以让学生情感灵动。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时,可以提前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视频片段,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新媒体在课堂的应用的是可以让思辨意识灵动。传统教学以教师理论性语言表述为主,利用新媒体,可以更好的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学习客观历史以后自由表达观点,其课堂思辨意识得到发散,思维得到拓展,思辨意识变得灵动起来。
利用新媒体快速、全面地导入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尤其是视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大众化、普及化,电视、电影、录像等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形式多样化、资源存储丰富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齐元沂:《活用视频技术 打造灵动课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9期]。
由于初中历史课程的学科特性,导致其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的串联性,教师结合一个历史事件的起因、发展与结果,可以促进与另一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而新媒体包含丰富的信息,教师利用新媒体技术,以课堂的主体内容为基础,利用新媒体拓展延伸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新媒体,让学生自行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讨论交流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利于调动全体学生自我探索,利于思维的碰撞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张卫良:《“明智之学”:历史教学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这种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模式,可使课堂的讨论度上升,进而促进灵动历史课堂构建的目标进一步达成。
新媒体教学的应用对构建灵动历史课堂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传统初中历史课堂中,在基础知识教学、学生情感教学以及思辨意识教学三个方面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新媒体的导入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的几个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课堂,促进灵动初中历史课堂的顺利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