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鹊虹
(重庆一中)
在全媒体时代,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并具有新的特点,需要我们面向时代,根据变化的趋势,主动作为,做好各项工作。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与传统的方式不同,宣传的主题、对象、平台内容等呈现出媒体全面融合的特征。
新闻传播迅速,接受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对象,与学校无关、与教育无关的人,集合关注;也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区域,国内甚至国外都可能成为关注主体。
眼球带动流量,带动视线。为了吸引公众的视线,任何有流量价值的事件都可能被炒作和发酵成为一个热点事件。其可以迅速提高知名度,也可能造成更加广泛、深远的破坏性。
网络传播无处不在,人人都是资讯的发布者、传播者、消费者。社会事件经过网络传播与发酵,很容易形成聚集效应。全媒体时代,一件小事很容易成为导火线,演变成为舆情事件。
社会极容易聚焦,也会急剧切换。我们应对舆情的时候,可以形成策略,其也可以成为不利面。在布局和安排上,我们应该要有更加整体和全面的考虑。
正因为全媒体时代的上述特点,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具有传统新闻宣传工作全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环境,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变革思路、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具有教育和引导的价值。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只有占据信息的主导权,才能够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教育引导功能。
学校新闻宣传,面向的是学生、老师和家长,内容是学校的事情,只有贴近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生活实际,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同时,学校新闻宣传也要跳出学校,关注更加广泛的时空,才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的生动面貌。
学校新闻工作有传播的特点,其用鲜活灵动的方式,将学校各项工作和亮点及时向公众公布。同时,我们还需要使学校的特色专题化报道产生集聚性的宣传效应,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发展的良好口碑。
通过新闻宣传将各种信息和文化元素,传播到大众的视野中,这是新闻传播性的具体体现。同时,学校还承载着传承文化的功能,因而新闻要更加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学校发展的真实细节。
学校工作有其自身的热点,也具有特定的周期性,应当结合二者,在常规固定周期性的工作中早做谋划,整体规划,将热点性与周期性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校新闻工作的动态平衡,有序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练好脚力,侧重在“实”和“勤”字上做好文章。“实”字强调的是要实事求是,扎根实际。我们要随时走到师生中间,走到课堂里,走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了解各种鲜活事例。“勤”字强调做有心人,勤奋记录。我们要在平时坚持带好一支笔,带好一个照相机,带好手机,及时记录,事前规划,事中观察,事后总结,尽可能搜集各种素材。
练就眼力,侧重在“准”和“亮”两个字上做好文章。首先是“准”,要找准学校宣传的着力点,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另外,我们要从学校生活细节中寻找亮点。我曾经报道了一个喜欢阅读的清洁阿姨的故事,其体现了学校的人文特色和阅读环境,对学生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后来被上游新闻、腾讯等报道,成为了一个“明星”人物。
提升脑力,侧重在“新”和“特”两个字上做好文章。“新”是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活力源泉。学校是年轻的场所,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地方,特别需要在宣传上进行创新。例如,开学前提醒“开学季|重庆一中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勤奋第一条!距离开学仅剩1天! ”。学校新闻宣传工作,要找准自己的特色,形成差异化的宣传视角和宣传内容。例如,我们学校特别强调阅读,有效地凸显了学校的阅读特色。
优化眼力,侧重在“鲜”和“活”两个字上做好文章。最开始接触宣传的时候,我们经常使用的都是比较官方的宣传语言,后来逐渐改变语言方式,让语言更富有青春气息。语言既有古典的,又有时新的,也有大气的,更有煽情的,灵活多样的语言表述,让校园宣传变得鲜活生动。
在全媒体新的时代里,我们要认清形势,准确定位,练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有心人,做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开创学校新闻宣传工作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