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金 艳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是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1](P238)歌谣因能摹写民众的日常生活、表达朴素的思想感情、表现对社会的认知,而被誉为反映“民族心声”的珍贵材料。歌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歌谣包括各种长歌(史歌、抒情、叙事长歌)和所有的短歌。狭义歌谣则指短小的民歌、民谣、儿歌、童谣”。孟姜女歌谣数量极其繁多,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孟姜女歌系,上海民研会1984年征集到1 500余份关于《孟姜女》的资料,其中,歌谣、叙事唱词就有700余份。[2](P69)
由《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孟姜女资料选集》(第一辑歌谣)《江苏地区孟姜女传说和歌谣》(资料本)、各地编著的歌谣集成和民间文学等资料可知,除西藏以外的每个省份都有多少不等的孟姜女民歌、民谣,而且不包括那些流传于民间但尚未被收录的部分。孟姜女歌谣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普通劳动者中传播,经过民间艺人的努力,孟姜女歌谣具有音韵整饬、节奏感强、句式富于变化的特征。孟姜女歌谣传播是动态的过程,“永远没有所谓的‘定稿’”,听众在接受——生成——再传播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本地的风俗特色做出调整、修改,形成了孟姜女歌谣各地不同的内容与形式。
《诗经·鄘风·桑中》首次出现“孟姜”一词:“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3](P72)此处的“孟姜”泛指美丽的女子而并非孟姜女,故不属于孟姜女歌谣。但根据歌谣产生的一般规律,孟姜女的歌谣应该早于散文性的孟姜女口述故事,至少和孟姜女故事同时。然因资料缺失,其在明之前的情况无法稽考。
笔者搜集到的诞生时间较早的孟姜女歌谣为明万历年间(约公元1590年左右) 金陵富春堂刊本《刘汉卿白蛇记》中的山歌:
筑城墙,筑城墙,可怜黎庶受灾殃。家中撒下妻和子,堂上别了老爹娘。
也有夫死城墙里,也有妻子没长江。受苦如山无诉处,可怜筑死范杞良。
杞良有个贤妻子,孟姜女可怜千里送衣裳;寻夫不见墙哭倒,谁人怜念范杞良?
几时能够转回乡?[4](P776)
《明清民歌选》乙集中载古代的孟姜女歌谣:
秦始皇,筑城墙。墙头儿矮,墙头儿窄,挡着鞑子过不来。
后来有个孟姜女,千里寻夫来,对着墙一哭,哭了一声天儿,哭塌了半边儿。[5](P534)
从明清时期的两首山歌中可以了解到秦始皇修长城致使百姓撇妻别子、夫死妻亡,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百姓对孟姜女和范杞良的遭遇非常同情,对秦始皇的恶行深恶痛绝。
各地对孟姜女歌谣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大部分省市将其归为“传说歌”或者“历史传说歌”,还有少部分归为爱情歌、述戏歌、社火歌。孟姜女歌谣以“十哭长城”、“四季歌”、“叹五更”、“十二月歌”、“哭七七”为主,各个省又有所偏重。从分布情况看,孟姜女歌谣分布在除西藏以外的各个省份,并结合各地的风俗民情自成特色,像台湾的孟姜女歌谣融合了闽南方言和歌仔戏艺术;从数量上看,浙江、河北、甘肃、山东、上海和湖南等地孟姜女歌谣较多,其他省份相对较少,而这几处也恰好是孟姜女故事的“发源地”。从篇幅长度来看,有长篇歌谣(如长篇吴歌《孟姜女》)、中篇歌谣(平顶山市的《孟姜女哭长城》、武义县的《孟姜女》、大庸市的《姜女下池》等)以及短歌谣。孟姜女歌谣包括用民歌、小调歌唱的形式,也包括无曲调的谚语。
从内容上看,孟姜女歌谣主要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完整的讲述孟姜女故事的中长篇歌谣,像浙江省武义县的《孟姜女》以第三人称视角吟咏孟姜女与范杞良相识、婚配、思夫、寻夫、殉夫的过程。这种以歌谣演唱故事的形式既悦耳动听,又讲述了完整情节,最受听众欢迎。第二种是以孟姜女第一人称视角唱诉思夫的悲苦,有“十哭长城”、“叹五更”、“四季歌”的形式,抒写孟姜女在杞良被抓修城后的无助和孤独的心绪。第三种是叙事情节与抒发情感相结合的短歌谣,夹叙夹议,表现了人们对秦始皇暴政的痛恨及对孟姜女的同情,如北京昌平区的《哭倒长城长又长》:
秦始皇,狗皇上,到处抓人修城墙。
累死的人无处放,长城底下把魂丧。
孟姜女,寻夫郞,哭倒长城长又长。[5](P534)
第四种形式是将孟姜女寻夫作为典故与其他内容一起吟唱,如《东畔出有苦孟姜》:
东畔出有苦孟姜,西畔出有苏六娘。
北畔出有山伯及英台,南畔出有陈三共五娘。[6](P661)
此歌谣意在歌咏传说中的人物,把孟姜女哭长城、苏六娘、梁祝、陈三五娘并举,在互文中表彰她们忠贞于爱情的高尚品性。
孟姜女歌谣在传播过程中,受所传播地区伦理道德、风俗人情、地理经济、方言土语、俚歌俗曲等影响,形成了地域特色。粗分起来在内容或在形式上特色较为鲜明的有中原、华中、西北、东南以及台湾地区。
“忠孝四礼她心晓,礼义廉耻知端详。三从四德常常念,诗词歌赋记文章。十三岁上入绣房,学会针织绣鸳鸯。……她公婆堂前行孝道,勤劝丈夫读书厢”[7](P550),丈夫走后,姜女勤谨地侍奉公婆,思念着丈夫。歌谣常以“贤良”之词来赞誉她:“纵死也不忘你贤良名”、“劝劝孟姜女贤良”、“口称找夫的女贤良”,贤良显然成为中原地区孟姜女形象的第一特性;结局是“早知你是贞节女,哪个与你拄拐杖”,秦始皇竟然被孟姜女的节烈品性感动,良心大发,“喝令众人莫打墙,赶快回家敬爹娘”。这首《孟姜女哭长城》着力表现了孟姜女贤良节烈的品性。为了突出她的贤良知礼,让孟、范二人在后花园里的私下结合变为双方父母许婚,抹去了肌肤见于男子的情节,使其婚姻变得名正言顺。中原文化圈中有的歌谣把孟姜女与刘文龙、颜回、姜太公、周文王、张良等贤德之人并列,以突出对孟姜女贤良品质的肯定。
中原地区的歌谣彰显妇女遵守三从四德的道德品质,让孟姜女待字闺中时听从父母之命嫁给范喜郎;出嫁以后全心全意地相夫并孝敬公婆;夫死后,坚守好女不嫁二夫的理念,在安葬了丈夫尸体后殉节。这些内容与该地深厚的儒家文化有直接关系,传唱者有意地借助孟姜女故事的内容,宣传儒家的有关妇德的伦理思想。
湖南石门、大庸的民间唱词《姜女下池》(土家族)一改悲悲戚戚的基调,采用悲剧喜唱的方式,而显得轻松欢快,不时地给听众带来欢笑。像姜女巧妙地应对杞良的刁难“何物为媒”时,她饶有风趣地答道:
东边樟树为媒主,树大根深高万丈;西边杨柳为媒娘,杨柳树上藏情郎;荷花当作交杯盏,藕丝难断情意长;池塘泉水当酒酌,人也好来水也香。四样都是长生物,天长地久配鸳鸯。[8](P787)
姜女巧妙恰当的回答既富有诗意又饶有生活趣味,突出了她淳朴、浪漫、机智的性格。她择取的吉祥意象反映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显示出了积极乐观的性格,这一连串的针锋相对的盘问和轻松风趣的答歌,也表现了她的聪慧,能给人愉快之感。
甘肃、青海、新疆的孟姜女歌谣多以【十二月】调来歌唱,塑造出了一个生活于底层社会的劳动者形象。甘肃华池的《孟姜女儿哭长城》:
五月里来五端阳,家家户户收麦忙。人家麦子背上场,孟姜女麦子满山黄。
六月里来热难当,深沟担水好悽惶。上山爬坡热汗淌,丢下水担哭一场。
……
九月里来菊花黄,大曲造酒味道香。头一杯酒敬爹娘,二一杯酒儿等万郞。[9](P237)
这里的孟姜女不再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而成了普通的农家女,她上山爬坡、深沟担水,下地割麦、收种庄稼。作为底层社会中的普通妇女,她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泥于繁琐礼节,尽显率真自然的本性。歌谣中描述了三月清明、四月初八娘娘庙上香、端午割麦、七月缝制冬衣、九月重阳饮大曲酒、十月送寒衣等民俗事项,是北方文化的显现。湟源县的歌谣“八月里来八月八,孟姜女场上打连枷。簸箕簸来筛子筛,一簸两筛搭磨台”[10](P189)。结合日常劳作的歌谣,勾勒了孟姜女在八月秋收季节田间干农活的情景——为麦子脱粒时用簸箕簸、筛子筛去杂质,动作娴熟,是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
庙渠乡流行的歌谣云:“二月里来是春分,家家户户务农庄。人家务农人帮大,孟姜女我孤零零。”[11](P328)天水的社火歌《孟姜女》也是强调端午收麦。青海民和县的《孟姜女哭长城》则是这样的内容:
五月里到了五端阳,手扳栏杆哭一场;不哭老子不哭娘,只哭我男儿范杞良。
六月里到了热难当,清水河里洗衣裳;人家的衣裳有人穿,我孟姜衣裳压箱柜。
七月里来天气凉,大麦不黄小麦黄;人家的麦子上了场,孟姜女的粮食遍地淌。
八月里来月亮圆,家家月下尝新面;孟姜眼泪调成面,给我的男儿烙盘缠。
九月里来九月九,青稞煮下的好香酒;人家煮酒有人饮,孟姜女煮酒等范郞。
十月里来十月一,麻浮包儿送寒衣;手拿寒衣往前走,不知道范郞在哪里?[10](P546)
歌谣中“不哭老子不哭娘”的用语是底层人民的话语方式,带有西北人性格的粗犷豪放。七月收麦是因为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气温低、热量少的地理环境使得大麦时间收割较晚;好饮青稞酒、喜食麻浮包子,都是青海地区的特色,尤其是麻浮包子仅青海和甘肃可见,显示出了地域特色。
福建安溪县的歌谣《孟姜女送寒衣》摒弃了孟姜女在爱情上矜持、忸怩的态度,凸显她的主动性。先是孟姜女思春,“四月立夏日头长,姜女思春心头酸;别人双双往回走,自恨孟姜女睡单床。”于是左思右想去庙里烧香,愿“姜女配情郎”。果如所愿:
……看到树上一郎君,面貌英俊十二分;会得此人可配我,心头欢喜笑吻吻。[12](P538)
当范杞郎诉说了不幸的遭遇后,她立即表态:“我身愿给哥做妻,官厅此事我担当!”丝毫不畏惧官府的法律,执意要和心仪的人配成夫妻;见范无心结婚便威胁他:“招你做亲不定下,就会招你落官厅。”当然,迫其应允的目的,是想让自己和杞郎一起承担生活的苦难。广西来宾县山歌《孟姜女》以孟姜女自述的方式回忆与丈夫相识的过程,增加了心理描写的内容:“孟姜一听喜不尽,连忙仔细看书生。看他人品多端正,自为媒来自许婚”[13](P596),也是凸显她在爱情上的积极追求。
歌谣中的孟姜女性格泼辣,她责骂不公的命运:“天地安排不公平,因何夫妻不成双?”她“怪秦皇,理不良,强迫我夫筑城墙”,高声大骂贼昏君,“奴恨暴君行无道,把夫筑在陷人坑。奴骂苍天不长眼,为何不助范郞君!恨天恨地恨暴政,又悲又愤转四更”。孟姜女怨恨上天的不公,反抗暴政统治,其愤怒直指天地神灵及最高统治者。
东南一带歌谣中还涂抹上了浓重的神佛色彩。思春的孟姜女在庙里烧香而喜得夫君,自认为这美好的姻缘是“佛祖赐福”所致,然而,丈夫被抓后,孟姜女再到庙堂“求佛祖示杞郎”,连卜三次,却皆为凶卦。姜女在寻夫的路上,遇到猛虎时,山神土地来帮扶;一路遭受磨难,幸有太白神仙时时庇佑,化作白鹤亲自护送孟姜女抵达长城。最后,孟、范两人:
果然姜女随杞郞,乘坐彩云五色光;东边一片孟姜女,西边一片范杞郎。
秦王看见手乱指,怒骂姜女是妖精;姜女云头身倚正,斥骂昏君造长城;
秦王被骂跳下海,东海传来水牛声;杞郎姜女本是仙,降落凡间结姻缘。[12](P542)
孟姜女、范杞郎原为仙人,历经磨难后最终重返仙位,秦始皇被罚作水牛则是遵循佛教“恶有恶报”的结果。此首歌谣自佛堂卜卦开始,又以二人重回仙班结束,神佛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在故事中渗透着佛教的思想。
台湾歌仔戏中的孟姜女歌谣有的与大陆地区的相同,或同中有异,还有一些是大陆歌谣中未曾出现过的,譬如《孟姜女成天新歌》中对秦始皇披麻戴孝情景的详细描绘:
秦王贪着姜女水,哭甲嘴仔开开开。秦王麻衫穿一领,块拜甲人辘辘行。
贪着姜女生上正,无道不即加一名。无道君王心所贪,着穿麻衫做孝男。
第一心色治这堑,姜女美不份伊含。无道秦王真爱淫,也穿麻衫成尽心。
意向姜女困仝枕,姜女美不份伊霖。无道秦王成有孝,头壳也致麻荖包。
双手阁再捧斗米,姜女设计真正贤。害死杞郞扣一怨,姜女用计共报冤。
无道欢喜甲甘愿,身穿麻衫夯童幡。无道秦王一着某,身穿麻衫致草科。
脚穿白鞋自白布,双手阁在捧香炉。姜女实在真大胆,敢叫秦王穿麻衫。
秦王煞做杞郞子,计智用了不订担。[14](P61)
歌谣取用了台湾丧礼的风俗素材,用以描写范杞良的葬礼,刻画了秦始皇好色贪婪的形象。歌谣是方言的艺术,台湾孟姜女歌谣中方言颇多,如《孟姜女过峡新歌》中写姜女过桥时的心理:“姜女惊甲柿柿蔡,想卜过桥惊能拔。姜女春死强卜过,魂开魄散满天飞。能死伊也卜去寻,卜寻杞郞通返回”[14](P50),详细地展现了孟姜女由见到桥下水深莫测时的惶恐转变为急于找回杞郞的焦虑和坚定寻夫的执着。“柿柿蔡”、“卜”、“拔”还有其它歌谣中的“泪屎”(眼泪)、“音音流”(泪水满溢)、“七甲威”(擦得破烂)、“牵红丝”(眼睛泛红)、“担担担”(一高一低)的方言词汇使得歌谣有了很浓的“台湾味”。
谢贵安认为歌谣是“风行于群众之中的一种潜流文化”,一种歌谣盛行的原因除了题材内容符合听众审美需求外,使用了民众喜欢的艺术手法也同样重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孟姜女歌谣的表现方式虽然繁富多样,但都具有“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三个特征。
歌谣与音乐的关系尤为密切,声韵、节奏、声调、吟唱都是二者的共性。“音乐美”即通过对声韵、音响、旋律的巧妙安排,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让歌谣具备音乐美感,带给人们听觉享受。
1.平仄运用成就抑扬顿挫之美。歌手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摸索出恰当的演唱方式,运用平仄方法让孟姜女歌谣听起来抑扬顿挫,避免单调重复,取得了和谐动听的效果。我们任意翻开一首孟姜女歌谣都会发现歌词平仄声的巧妙搭配,如“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为“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由声调的变化中产生音乐的美感。
2.用韵。孟姜女歌谣韵律灵活多样,最常见的是押韵脚,罕有句首押韵的现象。湟源县的《孟姜女》四句全部押“ang”韵,这被称为“句句韵”,如:
九月里来是重阳,各道四处菊花黄,千朵万朵无心赏,但顾与夫凑成双。
山西临县的《孟姜女寻夫》小调唱到:
正月里,梅花鲜,家家户户过新年,人家夫妻团圆住,唯我孤独谁可怜?
一、二、四句押韵,这是尾韵最常用的方式。
十一月里雪花飞,丈夫一去难相会, 奴家去把寒衣送,不见丈夫誓不回。
这一段只第二句、第四句押韵。
宁夏固原的《孟姜女哭长城》是分别两句一韵,如:
高高兴兴备嫁妆,孟姜女十五配范郞,
天地拜过半年整,秦始皇募民修长城。
“妆”和“郞”押“ang”,“整”和“城”押“eng”韵,又如:
一家一户征徭役,不去服刑就处死,文书一张接一张,张张有我小范郞。
前两句押“i”,后两句押“ang”。以上押韵使作品具有节奏的美感,诵唱起来朗朗上口。
3.音尺。音尺又称音节、音顿,通俗地讲就是哪个字后面句读或稍作停顿。在孟姜女歌谣中七言句的歌谣数量最多,停顿方式主要有 “二二三”和“三一三”两种。如《万里寻夫苦孟姜》:
春季里来百花香,孟姜新婚在房中;
忽然打来无情棒,打得鸳鸯各西东。[6](P652)
它的节奏是“二二三”式(又称为三字尾),句末三字为一个音尺。七言句还有“三一三”式,像前面提到的《东畔出有苦孟姜》:
东畔出有苦孟姜,西畔出有苏六娘。
“二二三”和“三一三”式的音尺相同,都是每句三顿,只是音尺排列的顺序不同。
八言句的节奏,河北晋县《孟姜女哭长城(一)》有几句八字句;
五月里石榴红似梅,孟姜女想夫泪双悲,人家的田中黄芽在,孟姜女的田中杂草成了堆。[15](P297)
这一首歌谣中八字句的节奏是“三二三式”。孟姜女歌谣很少有五言句,还有一些因衬词或新内容的加入,其字数变动幅度较大,如晋县《孟姜女哭长城》:
三月里桃花走清明, (8言)
家家户户上坟茔, (7言)
人家的坟上挑着白纸, (9言)
万喜良的坟上冷冷清清。[15](P296~P297)(10言)
尽管每句的节奏不一致,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美听的效果。
歌谣的“建筑美”强调要有“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就是通过对行和句的安排,使歌谣呈现出形式美。孟姜女歌谣常用的结构有平摆、堆积、对举、属序、问答、重叠、排列等。
1.平摆——“若置木石,平平摆放,给人予一种整齐、平稳的感觉。”[16](P139)凡是有孟姜女歌谣的地方就有平摆的结构形式。如河源县《孟姜女寻夫》:
正月寻夫是新年,家家迎春吊红灯。
人人有双过元旦,姜女寻夫真可怜,天南地北无处跟。
二月寻夫半暖凉,燕子双双转南方。
梁上燕子有双对,姜女冇双正凄凉,花针落肚刺心肠。[6](P654)
又如河北《守七》:
一七到来好悲伤,孟姜女子守灵堂。灵前只见一杯酒,不见夫君用口尝。
二七到来守夫灵,叫夫哭夫不回声。如今夫君归阴去,想见夫君万不能。[15](P300)
它的每一节,其句子的排列都是整整齐齐的。
2.堆积——“堆累积拢,为高为大”,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表明某种意蕴。堆积艺术在辽宁孟姜女歌谣中运用较多。
孟姜女长城哭碎了心肝,
只哭得四海龙王直把大浪翻。
天昏地暗水翻滚,
弯勾虾,直楞眼睛,
大老圆,把盖翻,
蟹子横行要上天,
泥鳅鱼扛着铺盖往龙宫里搬。[17](P724)
运用赋的铺排堆积,强调哭的威力,间接反映出孟姜女内心的悲苦。
葫芦种子埋在地,
草发芽,
土放暄,
葫芦苗,
往外钻,
蔓子爬过墙外边。[17](P721)
用堆积的方式描绘葫芦生长的过程。在“堆积”艺术手法中,还有一种是侧面铺排而非直接陈述,如浙江嘉县的《觇孟姜》。
种田儿郎觇孟姜,插田忘记去担秧。撑船老大觇孟姜,撑篙掉落水中央。
麦豆腐人客觇孟姜,豆腐倒爻白洋洋。打铁老司觇孟姜,叫他打刀反打枪。[18](P377)
该首民歌不直接描绘孟姜女的娇容美貌,而是以各行各业的人忘乎所以、情绪激动地欣赏孟姜女美姿的行为侧面烘托出孟姜女的艳丽动人。这种加入旁观者反映的艺术方式与《陌上桑》描写秦罗敷形象如出一辙,带给听众新鲜的艺术体验。
3.对举——“两相举照,黑白分明。”
别人夫妻团圆日,我的丈夫造长城。
家家祖坟飘白带,惟我祖坟冷清清。
家家田中桑苗绿,孟姜田里草萋萋。
家家都有猪羊宰,孟姜家里静空空。[6](P652~653)
歌者有意识地选取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形对比,以激起听众的注意力,引发人们的思考。
4.属序——“按着数字,依序叙说。”十二月歌都是按月份依次排列,哭七七也是按照“祭七”的次序进行,《好菜离不开十全香》即是按顺序歌唱:
一女贤良数孟姜,二郎担山赶太阳,
三打韩通赵太祖,四马秦琼投过店。[19](P325)
5.问答(也叫盘歌)——问答逗趣,俗称对口。姜女歌谣的问答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为一问一答,其二为连环问。连环问就是多个问句连用,如土家族傩愿调《姜女下池》:
这个影子是奴家,那个影子是何人?莫是天神降下界?莫是地鬼上天庭?
莫是生人藏在此?莫是池中鬼妖精?莫是头牛盗马客?莫是为非作歹人?
莫是祖宗来显应?莫是九天司命神?[8](P783~784)
连环问显示了孟姜女此刻的紧张好奇,进而迫切想知道对方是人是鬼还是神的心理。
6.重叠。重叠可以是叠音叠字,也可以是几句话反复铺排。山西民间唱词生动展现出孟姜女细针密缝做寒衣的情景:
孟姜女手摇防线车,日日夜夜把线纺;孟姜女脚踩织布机,辛辛苦苦织布忙;
孟姜女用尺细细量,剪刀裁衣沙沙响;孟姜女巧手操丝绵,熨熨贴贴衣内装;
孟姜女穿针又引线,紧紧张张缝衣赏; 裹寒衣,装干粮, 要送给丈夫万喜良。[2](P141~142)
塑造了满怀深情为丈夫缝制衣服的贤妻形象。
7.章法,指歌谣内容上的层次和小节。孟姜女歌谣有一段体和多段体。
一段体,又称单段体,通俗的讲,就是只用一段来表达完整的情节或情感。这一段可以用两句组成,也可以用五六句或更多句子组成。孟姜女谚语歌有的是两句一段体,像“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愿勾销”。四句组成的一段体有延庆县的《长城谣》(一):“秦始皇,信谶纬,征发‘城旦’筑长城。逶迤横贯万余里,西起临洮至辽东。”[5](P534)东沟县的《孟姜女》用26句组成了一段体,连贯性强。
多段体——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的段落组成,各段之间没有设喻和题旨的联系,其中某段都可以抽出来单独叙唱,结构比较自由。孟姜女歌谣中,多段体的数量最多,最常见的有“四季歌”,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歌咏,每个季节没有必然联系;“叹五更”每一更哀叹的内容均可单独演唱。此外,“哭七七”和“十二月歌”都是多段体,在反复铺排中诉说孟姜女悲戚的心情和不幸的遭遇,激发观众对孟姜女的同情。
孟姜女歌谣结构方面的平摆、属序、问答、对举、反诘运用和章法上的单段体、多段体安排使孟姜女歌谣呈现出对称均齐的建筑美。
民间艺人和普通百姓喜欢选择色彩秾丽、鲜明的词藻营造意境,增强歌谣的画面感,使歌中有画,诗中有画,展现出空间的形象与美感。“绘画美”强调词藻、色彩对于歌谣的重要性。色彩是重要的歌谣语言,歌手会自发调动色彩的词汇,以构建歌谣的意境美。当然,在姜女歌谣中,色彩画面还会为抒发情感、叙写故事服务。如福建的《孟姜女》: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正娇妍。家家坟上飘白纸,孟姜坟上冷清清。[12](P536)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姹紫嫣红,桃红柳绿,景致美不胜收。但孟姜女歌谣却以清明上坟烧纸的情状,与自然界的热闹绚烂进行对比,从而突显出姜女的不幸。又如晋县的《孟姜女哭长城》,每一句均用鲜花起兴十二个月份。 “正月里梅花正月正”,“二月里兰草乱洋洋”,“三月里桃花走清明”,“四月里芍药养蚕忙”,“五月里石榴似红梅”,“六月里荷花热难当”,“七月里苜蓿艳门开”,“八月里凤仙秋风凉”,“九月里菊花是重阳”,“十月里芙蓉十月一”,“十一月里雪花乱起飞”,“十二月水仙闹嚷嚷”。[15](P296~297)
歌手巧妙地用每个月份盛开的花朵起兴,既符合自然时序,又能借梅花、兰草、桃花、芍药、石榴花、荷花、苜蓿花、菊花、芙蓉、雪花、水仙带有的深红、粉红、白、黄、绿等颜色进行搭配,造就歌谣的绘画之美;同时,以“闹嚷嚷”来修饰盛开的水仙,是将听觉的“闹嚷”形容视觉的繁茂,使用了两种感觉互通的通感手法。
孟姜女歌谣在词藻选择上除却色彩秾丽之外,还会有意地营造与孟姜女心境契合的意境。像“十一月里来雪花飞,孟姜出门送寒衣,前面乌鸦来领路,喜良长城冷凄凄”[5](P566)。这一段歌谣描绘了在白雪纷纷的寒冬腊月里,孟姜女只身前往长城送寒衣;素白的雪地里,由同样孤独的黑乌鸦引路,奔向冷凄凄的长城。闻听这段唱词也好,阅读此节文字也罢,眼前都能呈现出寒冬腊月孟姜女冒雪寻夫的画面。这就是词藻的合理搭配带来的画面感,实现了歌中有画和画中有歌的统一。此外,这一段还借用了动静交融,把雪花飞、妻寻夫、鸦引路的行动与静态的寂寞长城同构在一个画面之中,促成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被称为“天籁之声”的歌谣,是未经文人润色的“璞玉”,而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广阔传播空间的孟姜女歌谣无疑是“歌谣家族”中难得的瑰宝。孟姜女歌谣以哭长城的传说为内容,以口头吟唱的方式,表达着普通百姓的情感和审美趣味。它淳朴自然,“散发着健康的道德气息”;它用词通俗易懂,呈现了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经过民间无数人的加工打磨,孟姜女歌谣在节奏和韵律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与章法上呈现出建筑美,在意境上具有诗性的绘画美。众所周知,歌谣是语言的艺术,孟姜女短歌谣与长篇叙事诗一样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起兴、比喻、对偶、拟人、顶真、夸张的修辞手法,以使内容形象而生动。此外,孟姜女歌谣自觉地与民俗结合,采用了丧葬守七、清明扫墓、中元祭祀等民俗素材,使得孟姜女歌谣成为不同地区的民俗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