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怀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520)
随着教育观念带来的学习压力的提升、人口增长带来的升学压力提升等,学习困难学生的群体在不断扩大,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家庭、学校倍加关注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
1.缺乏学习动机
部分儿童不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学习只是应付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主观上缺乏勤学、上进的精神,学习效果自然很差。也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是由于学习上屡次体验的挫败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逐渐丧失了学习动机。
2.学习习惯不良
首先,表现在课上缺乏自我监督和控制的良好习惯,常常遇到困难便退缩,无法坚持不懈地学习。其次,表现在课后学习没有计划,时间安排不当,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逐渐出现依赖他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最终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受到教师否定、拒绝的儿童会感觉自己个性品质差、学习能力低。在这种不良心理的暗示下,学生会产生能力低下、自我否定的自我认知。其次,教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教师会根据儿童在学业上的表现赋予儿童不同的标签,一旦被贴上“反应迟钝”“差生”等标签,教师会逐渐放弃对这部分儿童的教育,认为他们不具备成才的能力。第三,教师的态度会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对不喜欢的儿童会慢慢疏远他,儿童也会产生惧怕的心理,在学习中不闻不问、不懂装懂,从而影响学习,造成学习困难。第四,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而且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多采用批评、惩罚等方式进行教育,使得这部分儿童从学习问题发展到心理问题,自尊和自信心进一步降低,从而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与老师敌对等问题。
班级制的教学有一个突出弊端就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问题,教学目标过于一致造成学习速度慢、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内容,达不到学习目标,长此以往,造成学习困难。
学校的学习风气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种整体性的影响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消极、颓废的学习风气会妨碍学生的学习,造成懒学、不学的情形,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
首先,家庭经济水平对儿童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早期摄入的营养元素不足或有害物质过多都会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影响,进而导致学习困难。其次,家庭经济会影响教育环境和资源。第三,家长的文化水平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甚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导致亲情缺失、家庭缺位,内心会产生严重的焦虑、自卑和易怒以及反社会行为,对孩子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突出表现就是学业不良。
溺爱是大多数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孩子一味地无原则放任,不能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不关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影响了学业。专制教育的家长对孩子严格控制,这样家庭的儿童是为了逃避惩罚而被动学习,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反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如果交往的同伴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行为不良、品行不端,就极有可能受到同伴的不良影响,产生学习困难的问题。
如果生活在流动人口过多、成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社区,学习氛围相对不浓厚,那么,儿童的学习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
家长和教师应从根本原因上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挖掘深层次的心理、行为、环境等问题,对学习困难这一问题进行客观、本质的理解。家长、教师掌握并根据学习困难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开展工作,则能使他们在不断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同所有儿童一样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潜力。
儿童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行为。对儿童学习自信的培养,可通过亲身尝试来体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感知自己的能力。为此,家长和教师应尽可能先降低任务难度,让他们在能胜任的任务中体验和感知自己的能力,启发学习动机。
解决好自信心的问题后就要引导学习困难儿童端正学习态度,坦然面对失败。教师要引导他们及时对学习进行评价分析,但不能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作出过多的评价,应关注学习中可以改进的因素。改进措施一定是可以实现的,并逐步实施。
家长和教师还应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不要一味的说教,要对知识进行适当的转化,变得生动、丰富和有趣,让他们产生对知识的热爱,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儿童虽然年龄较小,但都有丰富、敏感的内心,家长和教师在做学习困难儿童的工作时,要多用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改变视角,真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以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对他们提出建议。
在儿童之间,教师要做好引导,在适当的公开场合强调协作与支持的重要性,指导不同类型学生取长补短,创设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儿童从观念到行动理解合作互助、相互扶持,消除学习困难儿童的自卑感。
教师要从全人格的角度观察、分析学习困难儿童,观察记录他们的课余生活和自主性活动,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并加以强化,帮助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
学习困难儿童千差万别,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情况的学困儿童,应有计划、持续地探讨用什么措施和方法让他们展开学习活动。许多解决措施虽然并不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学习成绩,但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学习行为,最后影响到儿童的学业成绩。此外,应着眼于预防和矫治学生心理障碍,把对学习的辅导与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力的措施结合起来。同时,加强教师、家长的联系,针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具体问题,联合制定具体解决措施。还可发展儿童之间的影响力,让学习困难儿童得到来自同龄学生的关怀和帮助。
综上所述,儿童学习困难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有来自生理、心理、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预防、矫治及教育上,应形成多层面的联动格局,这是一项涉及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系统工程。同时,不能局限在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矫正”上,应加强“预防”和“筛查”,最好能形成科学的筛查量表,对高风险儿童进行提前干预。矫正时,联合学校、家庭的力量,通过提升儿童的内在动力,完善其人格、改善其交往,不断提升其学习兴趣,最终提升其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