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楠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引用的主要目的便是为现代化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势在必行,其不仅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有关,还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有莫大关联。因此,相关部门要给予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高度重视,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将其存在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最大化,以期给现代化社会健康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以下主要内容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现如今,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仍旧存在些许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没有区分开学科和专业的概念、完全照搬高等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详细内容如下:
学科为一个学术概念,同知识相关联,其指的是依据门类划分的系统内容,或说是知识门类。有时常用学科知识表示知识的门类属性,关注该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学科属于分化的科学领域,为自然科学概念和社会学科概念衍生出来的概念。而专业指的是学校学科知识传授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立足于培养专门人才和开展专门训练等工作而生成的概念,为高校结合学科类别和科学发展等方法所规划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计划与方案的合称。通俗地讲,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关系是,专业为对学科的组织和选择,而学科则是专业开展的前提。[1]
目前,所有高科技成果多半都是学科融合与交叉的成果。所以,为了满足形式发展需求,为现代化社会培养股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诸多国家与地区早开始摆脱专业化的教育形式,渐渐推动高职教育以增强国民综合素养为核心。针对复合型人才来讲,通常指的是要求具有两个专业以上的基本技能知识的人才。一指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及多个专业的整合,二指的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整合。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本学生,通过采用多种形式来实现目标,比如主辅修制、双学位以及联通培养制等。可以不用对专业间的相关度进行考虑,但是要特别注意文理相通,主要目的在于为现代化社会培养通才。[2]
因为欠缺可以借鉴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在改革前沿的那些高职院校通常直接照搬高等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合高职院校。现如今,复合型人才培养多半针对的是本科及本科以上的院校来讲的,高职院校很少展开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诸多高职院校觉得资源欠缺、学制短以及生源基础差,不适合对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3]
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修正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严格遵守多专业渗透原则、建立多专业渗透的教学体系,详细内容如下:
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专多能或者是高等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相近,但是更多的是差异。以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为例,一专多能中的一专和多能间并没有独特的关系,甚至能够说是没有联系;其目的能够是为就业服务,也能够是满足兴趣爱好。高等院校多专业渗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文理相通,其主要目的为培养通才或者是更高层次的人才。而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此种模式主要立足于学生的本专业技能与知识,建立和学生本专业技能与知识息息相关的其他专业技能与知识结构,注重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但是不要求学生具备除了本专业以外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背景,不关注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完整程度。[4]通俗地讲,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般情况下,高职教育很少谈学科,通常考虑的都是专业。因此,从学科渗透方向对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考虑为高职院校最佳的选择。与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来讲,多学科渗透的渠道更满足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因为学科交叉整体要求较高,人才培养难度偏大,且不易让人才培养走向通才培养的方向。多学科渗透不重视文理互通,相同类型的学科不同类型的专业和不同类型的专业和不同类型的学科间都能互相渗透,更易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多科学渗透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应严格遵守基本原则,而这些基本原则刚好显示出了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和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同。[5]第一,关联性原则。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采用多学科渗透的手段,促使学生学习一些和本专业息息相关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和本专业有关的其他专业技能被叫做附加技能。而高等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偏重专业的差异性与跨度。第二,实用性和够用性原则。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侧重知识背景的跨度和文理相通,但是不注重够用性与实用性。现如今,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为本专业,多学科渗透的课程设置毋庸置疑的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大,所以,在多学科渗透中一定要坚持实用性和够用性原则,摆脱纯理论与非技能性的课程。[6]第三,目的性原则。多学科渗透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为给学生提供就业服务。这是新时期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也是凸显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基点。第四,立足本校资源的原则。多学科渗透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定要对本校资源进行全面考虑,立足于本校资源,展开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这便要求对本校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合理运用本校资源,将其存在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最大化。若是将希望放在本校当前匮乏或是短时间内不会有的课程资源,不但会使各类成本增加,还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然,若是学校间有长期且稳定的合作,通过资源互享的办法对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多学科渗透的路径能够得以拓展。
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心为建立多学科渗透的教学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便是不管是哪个专业都立足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将能力本位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建立多学科渗透的课程结构。第一,应结合上述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合理选择能够和本专业相互渗透的主干专业。比如,针对文秘专业而言,能够和财会、法律以及管理等专业进行互相渗透;而英语专业能够和报关专业以及国家贸易专业互相渗透;营销专业可以和财会专业互相渗透。第二,着重分析怎样设置多专业课程的模块化。通常来讲能够把课程分成知识模块、素质模块以及能力模块,基于能力为主,以知识与素质为辅,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而知识模块包含本专业知识、有关专业知识以及公共知识。其中相关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应结合本校资源,考虑设置和此专业有关的其他专业内容,由此形成相关专业知识子模块,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选取有关子模块,能够选择学一个,也可以选择学多个。而能力模块包含本专业能力、有关专业能力以及公共能力,其中有关专业能力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依据本校的现有资源,对本专业有关的其他专业内容进行考虑和安排,构成相关专业知识子模块,让学生依据自身需求选择模块内容,既能选取一个也能是多个,几乎和知识模块的结构基本一致。素质模块由本专业素质、有关专业素质以及公共素质。其中有关专业素质教学内容也要结合本校资源,对和本专业息息相关的其他专业素质的内容进行考虑和安排,构建有关专业知识子模块,组织学生依据自身需求选择模块内容,结合自身喜好选取有关子模块,模块数量按照自己的要求来。[7]
综上所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合理引入到高职院校,既能促使高职院校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又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让其在繁杂多变的经济市场中站稳脚跟。现如今,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仍旧存在些许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有区分开学科和专业的概念、完全照搬高等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提升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加强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十分重要,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修正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严格遵守多专业渗透原则、建立多专业渗透的教学体系,来实现既定目标,保证高中学生得到系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