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团 李伦兰 王芬 桂明东 朱秀妹 黄琪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低血糖的特点。 方法 选取90例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低血糖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50)。 收集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等其他病例资料 。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TC、HDL-C、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TG、LDL-C、C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MI、HbA1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观察组患者晨空腹、早餐后2H、午餐后2H、晚餐前2H、晚餐后2H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午餐前、睡前、夜间12时、凌晨3时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能敏感发现低血糖,寻找出低血糖发生规律。
关键词: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2型糖尿病;低血糖
为防范血糖过高或低血糖的发生,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作为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存在监测频率不足会影响结果判断,过于频繁监测又会增加疼痛感引起患者焦虑的矛盾[1]。相较而言,动态血糖监测能反映血糖波动特征,易发现无症状低血糖等优势,作为SMBG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2,3,4]。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是通过感应皮下的血糖状况来反映组织间液的血糖水平,达到对血糖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并能发现全天易发生低血糖时间点,为纸片法末梢监测血糖时段提供指导。因此,本文使用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老年T2DM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特点。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42例,男性48例,年龄60 ~ 85岁(中位数67)。 所有患者均接受胰岛素降糖治疗。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病程等一般资料。 其中,住院期间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定义为观察组,共40例; 同期无低血糖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共50例。 排除标准:(1)激素治疗; (2)肝病、甲状腺疾病、下丘脑、垂体等影响血糖的疾病; (3)T1DM患者; (4)严重感染、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伴有其他重要组织疾病。
(二)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1.2. 1 临床、生化指标测定: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收集TC、TG、LDL-C 、HDL-C、肾功能、HbA1c等数值。
1.2. 2 动态血糖监测 (CGM):90例老年T2DM患者均佩戴雅培輔理善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该系统每5min记录一个值,每天记录288个血糖值,共佩戴14天。当血糖≤3.9 mmol/L时,定义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范畴[5]。将90例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低血糖分为两组:观察组(发生低血糖)、对照组(未发生低血糖)。住院期间监测各点血糖,分别为早晨空腹、中餐前、晚餐前、三餐后2H、睡前、夜间12点、凌晨3点各血糖数值。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出现低血糖的相关因素。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判别资料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合并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一)两组老年T2DM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TC、HDL-C、BUN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LDL-C、Cr均高于对照组(P<0.05),BMI、HbA1c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1)
(二)两组老年T2DM患者各点血糖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早晨空腹和早餐后2H、中餐后2H、晚餐前、晚餐后2H血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餐前、睡前、夜间12点、凌晨3点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本研究中住院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曾发生低血糖,观察组的中餐前、睡前、夜间12点、凌晨3点血糖均低于未发生低血糖组,40例低血糖患者中,以夜间(35.7%)及睡前(26.7%)时段低血糖发生频率为高,其次是中餐前(22.5%)。本研究中凌晨3点发生低血糖的比例最高,且该点容易被忽略,容易引起医疗隐患。目前国内外部分研究已逐渐揭示了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夜间低血糖高发等临床特点,翁湘桦等[6]采用床边血糖监测系统发现65岁及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其中以清晨和反复低血糖最为突出。杨琳等[7]对337例发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分析显示,低血糖高发时段为夜间22:00~03:00。以上研究提示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睡前及夜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睡前及夜间易发生低血糖可能与胰岛素的作用时效以及夜间升糖激素分泌减少有关;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液中存在外源性胰岛素,长效胰岛素作用半衰期长,可达到24小时;短效胰岛素虽然半衰期短,维持4小时左右,但老年患者肾脏对胰岛素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一日三餐,夜间进食少,本研究中对照组未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一方面可能与睡前加餐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标准不严有关。本研究中有9例患者低血糖反应发生在中餐前,进一步分析这些患者的胰岛功能,发现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存在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而且我国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餐多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消化吸收较快,因此中餐前易发生低血糖。因此应加强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宣教,指导其必须掌握好运动的时间、方式及强度,同时在运动过程中监测血糖。
综上所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相对平稳,需要热量相对平衡的饮食搭配、适度的运动及相对固定胰岛素剂型和剂量,同时应用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减少血糖波动,及早发现并治疗低血糖。
参考文献:
[1]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6,10(05):205-218.
[2]Thomas F,Signal M.Using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Data and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Patient Condition: A Review[J].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9(6):1327-1335.
[3]Thomas F , Signal M , Chase J G . Using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Data and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Patient Condition: A Review[J].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9(6):1327-1335.
[4]Van Beers C A J, Kleijer S J, Serné E H, et al. Design and rationale of the IN CONTROL trial: the effects of 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on glycemia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awareness of hypoglycemia[J]. 2015, 15(1):42-46.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6]翁湘桦, 文玉琼, 张舒婷,等. 6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特征[J].南方醫科大学学报, 2018, 38(05): 591-595.
[7]杨琳,方玲,高瑞华,等.动态血糖监测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11):986-989.
作者简介:吴方团(1986—),女,汉族,籍贯:安徽合肥,硕士学位,专业:护理,职称: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通信作者:李伦兰,女,主任护师,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