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化的特征 让公共文化服务回到文化中来

2020-01-07 00:44徐花石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化服务弊端

徐花石

摘要: “文化银行”是2018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去年在南京市某区试行,据称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根据当地领导的部署安排,2019年6月,“文化银行”模式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实行,本文结合即将在实行的文化银行制度谈一点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看法。

关键词:文化服务;文化银行;弊端

一、“文化银行”的运行模式及其试行的效果

文化银行的技术支持是一套较为复杂的网络计算平台。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报告,文化银行是为市民打造文化生活而生的积分平台。市民可以通過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获得积分,并且凭借获得的积分兑换对应的积分产品。在文化银行的模式下,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对每一名观众实名制。所有观众参加文化活动都计算积分。然后每一段时间,市民可以通过文化银行的积分兑换奖品。奖品包括日用品、小家电以及家政服务等。

由此看来,文化银行的实质就是用物质奖励来激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报告,文化银行曾在兴隆街道试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其利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升了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频率和次数。显而易见,文化银行的物质激励办法能够大大刺激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据称,试行的文化银行模式实现了当地地区活动参加人数的倍增。

2.均衡各项文化活动的参加人数。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有些活动受群众欢迎,人员爆满,有些活动偏冷门,相对冷清。文化银行模式能够很好的调节各项活动参与人员的冷热度。下调热门活动的参与积分,即可减少参与人数。倍增冷门活动的参与积分,则可增加活动参与人数。

二、对“文化银行“模式运行效果的思考

虽然“文化银行”在公共服务文化服务中能够起到以上促进作用,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文化活动资源的有效利用会遇到挑战。

以物质奖励作为终极手段吸引观众的“文化银行”模式,使得文化活动的频率和参与人数增多,这看起来是对文化活动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但这中间有许多仅仅是以获得奖励为目的的观众。观众在物质激励下越来越多,带来的不利结果是挤占有真正兴趣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观众的名额和机会。“积分兑奖”原是商业市场中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将它移植入公共文化服务之中,势必会改变部分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动机。从而带来一系列连锁影响。

其次,文化活动服务的精准性会受到冲击

过去我们在开展文化活动的时候,一直强调“精准服务”的精神,即把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配到到各方面最有需要的人群之中。让美术爱好者去美术馆看展览、戏迷去看戏,让曲迷去听曲,让想学乐器、书法的人有机会去学乐器,学书法,等等。这才能使宝贵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物有所值。可是在文化银行的激励之下,如果去文化馆看戏、听曲、学乐器、学书法的人,许多是那些想赚取积分兑换奖品的人,那么真正有文化艺术需求的人,就会因为公共文化资源有限被挤在门外。

第三,文化活动的质量评价更加难以保障

文化阵地开展的每一场文化活动,其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面向社会传播文化,文化活动不仅仅是活动组织者面向观众的宣讲,同时还包含着观众们对于活动组织情况的互动和反馈。而我们经常看到的结果是:文化活动组织者无心思考如何使文化活动更受欢迎。无需在文化服务的内涵上下功夫,只要积分到位,奖品到位,便可带来漂亮的活动现场和统计数字。如此一来,“文化银行”其实冲淡了文化活动中的文化含量。让“文化”在一场活动中失去原有的分量。

三、尊重文化润物无声的特征,警惕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陷阱

当我们分析了“文化银行”的可能存在种种问题之后,我们看到,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表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鸿沟需要弥合。不能过度追求文化活动上座率等外在繁荣。而忽视了文化活动的内在任务:让群众感受文化、体会文化,在群众中获得更深的反响。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观众在文化活动中有所收获,使他们参加活动的热情更加积极。而不是通过外在的物质激励取代内在的文化吸引,数字好看了,但却会产生很多潜在的问题。

四、让公共文化服务回归到文化本质中来

既然“文化银行”的物质激励模式有诸多副作用,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更好地繁荣公共文化,开展文化活动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文化工作者脚踏实地,从文化出发。

首先,公共文化活动需要密切关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发群众喜爱的项目。

当前,很多公共文化服务人气不足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活动没有贴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对什么感兴趣,更愿意了解、学习哪些方面,是我们需要了解和密切关注的。

以南京美术馆工作为例,近年来,南京市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爱好课外手工的小朋友,南京美术馆针对群众的需求,邀请版画艺术家开办“纸面镜像“配套的公教活动,该活动未做特别宣传推广,仅在美术馆公众号平台发布,便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群众带孩子踊跃报名听课,现场手工制作,场场爆满。笔者认为,公教活动的火热,是因为它契合广大群众希望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的需求。

其次,公共文化活动需要提高自身的品质。

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固然重要,但是活动本身的品质才是吸引人气的根本保证。与其将大量精力、金钱投入外围,不如集中精力提高文化活动的自身品质,因为优良的活动的品质同样能够吸引更多观众与关注。而且靠活动品质吸引来的观众比起靠外围推广来的观众更加稳定。公共文化活动毕竟不是商业行为,我们完全可以更加耐心,潜移默化。

第三,公共文化活动需要注重群众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完善自身。

公共文化活动对观众而言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熏染,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而言,同样也是交流学习、改进完善的过程。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可以了解群众的兴趣和要求。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提高组织安排的效率。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对群众反馈意见的充分重视、研究上。

总而言之,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使命是推广、普及群众文化。只有踏踏实实专注于文化内涵,才能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回归到文化本质中来,为繁荣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广建 化柏林。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研究的体系与内容【J】信息科技,2018

[2]汪勇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合作涌现与政府引导【J】哲学与人文科学,2018.

猜你喜欢
文化服务弊端
张银珍:拓展性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四)
论公共图书馆开办主题展览馆的必要性
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家族企业管理研究
跳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关于文化馆(站)数字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润例起源与流变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