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华
摘 要: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包含了中国悠久历史,也涵盖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历史课堂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的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制定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从历史课堂感受中华文化,并且通过弘扬家国情怀及其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其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途径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2-0109-02
【Abstract】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history course not only contains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but also covers the profound and profound culture of China.Therefore,the history classroom is one of the ways to sprea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y of China.Teachers can make different teaching models for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Keywords】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Education;Approach and Significance
家国情怀一是指个人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博爱的情怀,油然而生一种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二指的是体现出高中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的认知态度、认知思想观念以及产生的情感。历史课程课堂是传播家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带领学生逐渐树立爱国情怀。本文,我将就如何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总结出几点教学经验。
1.家国情怀教育的基本内涵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瑰宝。从字面来讲,家国情怀指的是个人对国、对家的思想心境与基本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及世界文化的日益交融,传统的家国情怀,诸如“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军可夺帅,而匹夫不可夺志”“沙场戰死,马革裹尸”等发展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关键内容,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计划实现中彰显出巨大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家国情怀教育涵盖的主要内容为:培养个人追求国家富强、家庭幸福;理解家与国之间的关系,增强个人的爱国主义与情感;培养个人较高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新课改倡导,高中生应借助学习历史知识的方式,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效传声,并积极对民族精神进行大力弘扬,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最终增强自身的社会、民族、国家责任感与使命感。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进行重点培养。其中,责任感指的是从居安思危意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自豪感指的是从国荣一体层面对学生进行意识培养。
2.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1)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学的载体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开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家庭观,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不管是古代的戚继光、岳飞,还是近代邓世昌、詹天佑,他们的事迹中都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彰显出了德行对一个人品质产生的巨大影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实现路径及“以人为本”思想,都和家国情怀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另外,因为高中时期是学生的品质及思想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该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明显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效果。
(2)可推动德育教育的高质量开展
素质教育要求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在德育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反过来,德育教育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高中时期的德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积极的心理及优秀的品质道德。这都和家国情怀教育中对学生自豪感、责任感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关键措施。
3.设问引导课堂教学,渗透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设问引导教学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探索家国情怀的求知欲望。故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以设问引导解答历史教材当中典型的历史事件,并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帮助学生学习历史,以此渗透爱国思想。
例如,当教师在进行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并让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给中国历史带来怎样的意义。接着便带领学生了解国内各民族的文明汇聚,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外国的文化交融等知识,让学生感受文化交流的神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我国发展“一带一路”的构想为背景资料,再给学生一段课本相关的历史史实,并询问学生:“在史实当中有没有体现出‘一带一路的构想,如果有体现请说明。”以设问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投入历史课堂的同时也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从课堂上感受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国际上的影响力,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
4.情景渲染课堂教学,深思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教育是教育界的一场“持久战”,为了在历史课堂上不断地渗透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历史故事渲染历史课堂。通过精彩的历史故事,渲染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当教师在进行明史的讲述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于谦保卫京城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的选取片段让学生快速地代入情景,再结合书本当中所描述的史实给学生展开拓展,可以讲述这一抵御外族入侵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可以多层次、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接着再通过思维导图将战争的发起、经过、结束作为教学重难点展示出来,学生对这一课内容结构更加清晰。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翻拍的影视作品都可以体现出古代人民将国家放在首位,而个人的安危抛之脑后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不断地得到爱国思想上的熏陶和感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民族自信的树立。
5.主题活动环节教学,浓烈家国之情
历史课堂上经常会有历史事件的讲解,由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在理解上经常会产生偏差。生活于现代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或是所对应的时代特点。为了让学生可以深度理解并解读书本知识,并且寻找古今的联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主题活动教学,通过不同的主题让学生走入当时所处的环境,增加对历史的理解。
例如,当教师在进行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教师以“古今社会生活的变迁”为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近现代生活变迁的标志物。比如,在1975年前后我国人民所居住的房子多是土筑建筑,街道并没有现代社会的宽广洁净,而是非常地狭窄,在这个时间段的人们出行多靠“解放军牌”自行车。少数的富裕家庭拥有小汽车。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逐渐有了黑白电视、洗衣机等家电的出现,并且只是较富裕的家庭才有的家电。到了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也有了电脑的出现。这些都是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标志,正是有这些变迁,带领人民逐渐走上好生活、生活在和谐社会。而观眼下,电视机、电脑、手机、汽车等已经普及到每一户,甚至是每位公民。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不断地对比近现代和现代的生活情况,通过对比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是通过时间的沉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总之,以上就是关于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的教学经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和伟大的先人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的和平社会、富足生活正是建立在伟人们的贡献上,而这些源头皆于我们有祖国作为依靠。
参考文献
[1]李妍.初探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18(07):32-33
[2]雷靖轩.以史为鉴,知史明志—透过高中历史学习焕发爱国主义情怀[J].时代报告,2017(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