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秋霞
【摘要】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古诗文不好教”“古诗文难让学生理解”等,是不少老师的“共识”。但古诗文语言精练,内容含蓄,表达隐晦,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在倡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小学古诗文教育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走进诗境,欣赏领略诗文意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人文精神,熔铸健全的审美人格,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古诗文;朗读;意境;意蕴;诗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典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古诗文饱含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无论是语言表达的热情奔放,还是内容的含蓄隐晦,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是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瑰宝。古诗文所涵储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赏析这些优秀的古诗文,能增进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其中意境,了解历史,增强自己的文学积淀,形成对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特有的情感,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小学生走进诗境,通过赏析诗文,领略诗文致美的意境,培养和提高学生诗文鉴赏、审美能力成了小学教师教学古诗文的重要课题。在倡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强化朗读,领悟古诗的情感美
强化朗读,其精髓是不但可以“意会”,而且还可以“言传”。在朗读中,我们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化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把诗中储藏的信息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同甘苦”“共喜怒”,置身其中,就能渐入角色。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语气语调,节奏韵律,反复强化吟诵、朗读、背诵。朗读时要不增减、颠倒、重复,注意节拍停顿、语调应景、长短适宜,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读好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感知其中的内涵,才能随着诗文移情,领悟作者表达的真实情感。
早读、午读、晚读等都可以安排适当时间进行,坚持每周诵读几首诗文,读读背背,不知不觉,积少成多,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讲授人教部编版(版本下同)五年级语文上册《示儿》时,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由于南宋金兵不断入侵、宋军节节败退,使国家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悲愤交加之时,临终一首《示儿》表达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愤和祖国山河统一必成的信念。“死去元知万事空”,明明知道死后所有事情都与自己无关了,却还“但悲不见九州同”,让子孙告诉“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一种爱国情怀。在反复诵读中,能让学生领悟诗人一生都为收复失地而努力,最后却无能为力,把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凝成了这二十几个字,满怀敬意地多读几遍,能走进诗境,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体验高远的意境和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加深对整首诗的感悟和理解。
二、渐入诗境,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文无论是抒情的、叙事的,还是写景咏物的,都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因此,教师引领学生感悟作者表达的诗境,内化为自己的某种情景再现,让学生能有一种似亲眼所见、似亲身经历,似言出已口,情出于心的心灵感染和熏陶。在这些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超越时空的局限,通过学习、赏析,把学生引进、领略古诗文中深刻的意境,感受古诗文持久的生命力。
如《从军行》(五年级下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边塞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边疆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以及决心打败入侵者的英雄无畏气概。像这种相隔时空久远的诗文,学生一般情况下是比较难于理解当时的环境是如何孤寂、艰苦的,更无法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还能有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和英雄气概。我积极找寻相关视频资料,以微课形式创设当时战地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边塞,从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青海湖,终年积雪、银光闪耀的祁连山,接着展示战场环境的荒凉及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将士们在刀光剑影下的奋力拼搏,从而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再以充满感悟的诵读,把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领略、感悟、体会古诗文的意蕴美,激发学生爱国祖国主义的热情。
三、顺延思路,领略古诗的文思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赏析诗文时,要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事先了解、熟悉作者的写作风格特点、所处的时代和诗人的身世经历,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揣摩”作者的“思路”。只有真正理解了诗的内涵,领悟了诗的意境,陶冶了诗文的美,才能算是“鉴赏”了这首诗,领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作者的创作思路出发,積极运用想象思维,探索贯穿在作品中的文学思路。只有充分了解、熟悉诗人的写作风格及掌握创作的思路,并延顺着他的创作思路,能更好地领略作品的文思美。
四、读出诗韵,品味古诗的表现美
“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古诗文是语文学科中最精美的一门艺术。它常常“以少胜多”的篇幅表达、容纳更为丰富的内涵。它表现虽简单,却蕴含复杂多变的情感;虽拙朴却暗藏灵活善变的机巧;虽浅显却隐含深邃的艺术效果。其语言的简洁和丰富的表现力,是要靠一定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来支撑的。作者通过诗文的各种形式表现,能反映作者独特的风格和特定的感情。如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等,展现出其中的“个性美”“人格美”。如果诗文没有了相应的手法和技巧去表达、抒发,诗文就会失去依托,就无法表现出诗文的美。在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并仔细推敲,品味诗文的表现手法,才能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所抒发的情感,进而领会诗文的意境,把握文本的内蕴。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用“长风破浪”、雄浑阔大,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比喻其宏伟抱负;“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这种象征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诗文的内涵,更有感染力,更耐人寻味。
总之,在诗文鉴赏中,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胆探索,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在提升感悟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理性审美的能力,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就会不断得到加强,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倪丹菲.谈信息时代如何上好古诗鉴赏课[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2).
[2] 宋新恩.字词句段篇:语文S版 三年级下册[M].海燕出版社,2007.
[3] 徐怀成.激发情感的波澜——浅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情感陶冶策略[J].文教资料,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