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娟丽 杨米娜 张小旭 姚妙
[摘 要] 为了解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课开设情况及其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情况,我们采用电话调研和问卷调研的方法对五所医学类高职院校的12名语文教师及两所院校的33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对全国20所医学类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电话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主要表现在师生对“工匠精神”知晓度、认可度高,语文教材和语文课能够融入一定量“工匠精神”,语文教师能够从言行上体现“工匠精神”等。但也存在语文课开设院校少、课时少,语文教师教学中体现“工匠精神”不足,语文教师课上和课外组织“工匠精神”相关的实践活动少等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医学生;语文课;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94-02
“工匠精神”指的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创新发展、敬业进取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医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高度契合,也适用于需要技能和素养并重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类高职教育应该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当前的高职医学教育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而对学生的素养培养有所轻视。为努力使医学教育达到技术和素养并重,改变过于轻视素养教育的现状,故我们开展了医学类高职院校运用语文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调研,了解该类院校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点和薄弱点,以进一步推进该类院校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一、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课开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2019年公開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统计,全国纯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有80余所。研究团队电话调研了其中20个学校的语文课程开设情况。调查显示,12所院校的三年制大专没有开设语文课,8所院校的三年制大专在一年级时开设了专升本语文、健康人文、中国传统文化、实用写作、人际沟通、护士人文修养等课程,其中有5所学校该类课程是必修,3所学校该类课程是选修。从课时上看,开设课程的大部分院校中,课程以45分钟为一课时计算,一周1次课,一次2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调整比较快,老师在被调研中谈到,“现在的课调整得很快,学校推行课程改革,课程开设情况并不稳定。”
20所院校中,4所院校没有招收五年制大专学生,11所院校在前两年或前三年开设必修语文课,3所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2所院校没有开设语文课程。开设课程的大部分院校中,课程以45分钟为一课时计算,一周2次课,一次2课时。
总体来看,三年制大专没有开设语文课或相关课程的医学类院校较多,从开设了语文课及相关课的学校开课情况来看,语文及相关类课程主要以升学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并没有有意识地提出利用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五年制大专前三年,语文课与中职学生的语文课程基本相同,所以语文课不仅课时多,而且以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五年制学生后两年的语文课,与三年制大专开设情况基本相同,也存在类似问题。
二、师生对利用语文课程培养“工匠精神”情况的认识
研究团队在西安和石家庄两个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药学、护理专业,共抽取400名学生开展语文课程培养“工匠精神”情况问卷调查。问卷共23道题目,回收有效问卷338份,问卷回收率84.5%。被调研学生主要是来自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大专的一年级学生。另外,对来自西安、江西、石家庄、山东的5个医学类高职院校的12位语文教师进行了同类主题问卷调研,问卷题目23个,问卷回收率100%。调研结果如下。
(一)师生对“工匠精神”的知晓度和认可度较高
当被问到是否听说过“工匠精神”时,92%的学生回答听说过,100%的教师回答听说过。学生的知晓途径主要是教师、网络电视媒体,教师的知晓途径主要是政治理论学习、网络电视等媒体。当学生被问到所学的专业是否需要“工匠精神”时,96.5%的学生认为需要。当被问到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和语文教材是否需要有“工匠精神”时,96.2%的学生认为需要,100%的教师认为需要。师生对工匠精神的知晓度和认可度较高,认为医学生需要学习“工匠精神”,需要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另外,当问学生什么是“工匠精神”时,选择有精益求精的态度的学生占83.7%;选择愿意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的学生占80%;选择做事情追求零差错,遵守标准和规范的学生占59.5%。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高职学生更倾向于将“工匠精神”看作一种做事的态度,在错误与不足中不断改进,并不倾向于完美无瑕或者一味遵守规矩和纪律。
(二)语文教材能够体现“工匠精神”
当被问到“语文教材是否有关于‘工匠精神的内容”时,65.4%的学生认为有,75%的教师认为有。当问到“您是否对现在的语文教材满意”时,有95.9%的学生认为满意,50%的老师认为满意。当被问到“您认为语文课程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入‘工匠精神”时,在所有选项中,教师和学生选择“更换具有‘工匠精神的教材”这一选项的占比都是最少的,学生为46.4%,教师为58.3%。师生认为现有的教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匠精神”,并不需要通过更换教材来增加“工匠精神”的内容。
当被问到“语文教材中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时,教师和学生的答案先后次序相同:认为“某一篇或某几篇课文中的主人公身上体现出‘工匠精神”的占比最多,学生占比62.7%,教师占比75%;其次是“某一篇或某几篇课文的主题就是讲‘工匠精神的”,学生占比58.3%,教师占比33.3%;再次是“课后练习中提到‘工匠精神,有关于‘工匠精神的练习题”,学生占比47.9%,教师占比16.7%。语文教材能够体现工匠精神,并且被学生和教师发现、认可。
(三)语文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工匠精神”
当学生被问到“在语文课中是否学到过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时,72.78%的学生认为学到了。当教师被问到“您认为您需要在您的课堂为学生教授‘工匠精神吗”时,100%的教师回答“是”。另外,有83.3%的教师认为已经在语文课中给学生教授或者潜移默化地融入过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这说明,语文教师已经将自己掌握的“工匠精神”相关知识在课堂中有意识传递给学生。
当问教师在语文课上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讲授“工匠精神”,问学生主要在语文课的哪些方面学到“工匠精神”时,师生回答顺序相同,依次是:语文教师课堂上讲过关于“工匠精神”的故事,学生占比71.9%,教师占比83.3%;语文教师自己孜孜不倦的育人品格体现出“工匠精神”,学生占比69.5%,教师占比75%;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体现“工匠精神”主题的文章,学生占比47.9%,教师占比58.3%;语文教师组织过与“工匠精神”有关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占比43.5%,教师占比41.7%。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师为学生讲授“工匠精神”的途径方法。
三、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虽然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利用语文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已经做出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学生和教师均认为语文课还可以增加“工匠精神”的内容,还有一定的空间。另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很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不能在实际中很出色地使用。根据调研情况来看,医学类高职院校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语文教师上课时将“工匠精神”融入自身言行
当被问到“您认为语文教师在哪些方面最能体现‘工匠精神”时,有91.4%的学生和100%的教师选择了为学生上课态度认真,准备充分,不断创新,体现出“工匠精神”,这个选项在师生中占比均为最高。它比上课时经常讲关于“工匠精神”的故事(学生50%,教师50%)和能够从“工匠精神”角度分析课文(学生61.2%,教师50%)两项来说,最为师生所认可。但当问师生“您认为语文课程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入‘工匠精神”时,91.7%的教师和76.3%的学生选择了“语文教师上课时将‘工匠精神融入自身的语言、行为”,占比最多。也即是说,语文教师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可以并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且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
(二)使用语文教材时,可以多从“工匠精神”角度考虑
当被问到“您认为语文课程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入‘工匠精神”时,有75.1%的学生和91.7%的教师选择在现有教材中加入更多“工匠精神”内容。但是,学生对现有课本满意度较高,而且师生并不认为更换现有课本能够更有利于学习“工匠精神”。总体来看,师生并不希望通过更换教材来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而是希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适当加入更多“工匠精神”的内容,或者是能够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理解课本。
(三)可以多组织与“工匠精神”有關的课内外实践活动
实践能力是高职学生的强项,也是高职学生最需要的能力,但是当学生被问到从哪些方面学到“工匠精神”时,选择“语文教师组织过与‘工匠精神有关的课堂实践活动”的学生最少,占比为41.2%;当教师被问到从哪些方面教授“工匠精神”时,选择“组织过与‘工匠精神有关的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师也最少,占比为41.7%。语文教师可以多利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行为中掌握“工匠精神”的核心。
根据调研情况总体来看,医学类高职院校利用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工匠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和教师对“工匠精神”知晓度高、认可度高,认为自己在工作学习中需要秉持“工匠精神”。现有的语文教材不是加强学生进一步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障碍,语文教师已经在课堂上为学生适时地教授过“工匠精神”。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开设语文课的学校少,尤其是在三年制高职学生中开设语文课少。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还需要有意识从“工匠精神”角度出发去讲解,并在课内外有意识增加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在行为上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另外,调查显示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语文课堂上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工匠精神”的教授。这有利于从技能和素养两个方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改善医学教育重技术轻素养的现状。
编辑 张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