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敏
[摘 要] 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在认识问题根源的基础之上,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提出针对有效的发展路径,研究此问题对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82-02
在信息化社会迅速发展的驱动下,高职院校对其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且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这项要求不仅满足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更适应了广大教师个体对其职业岗位发展的内在诉求,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素养视角出发,探究其专业发展路径已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检索此主题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关注并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数量较少,缺少深度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意义
目前针对我国缺少统一规范的“双师型”教师评定、考核等一套完善化的制度管理,考虑尚有的標准体系仍较稚嫩,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为主题展开,不仅为广大职业院校教师指明方向,还有利于他们不断深入学习与反思,有利于社会和广大院校为其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或制定相关有效的措施计划,进而强化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以此达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也丰富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等的相关理论研究。
二、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实践与技能训练欠缺
“双师型”教师身兼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指导两项教学任务,专业实践和技能水平理应较高、实践经验更为丰富。然而事与愿违,相当一部分“双师型”教师都缺少行业一线实践经验,进而未能了解其专业发展方面的一手技术技能信息,致使其专业实践和专业技术能力停滞不前,不利于实践指导教学任务的顺利推进,无法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也制约着“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提升。
(二)评定制度不健全
当下,我国教育部门虽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高职院校师资的培训等工作方面,但仍因为“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百花齐放,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标准作引领,造成许多院校将拥有“双证”的教师统称为“双师型”教师。也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误导,相当一部分教师积极加入考证大军中,持着考完证事毕矣的单纯态度,恰恰未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素质品质的修养、理论新知的学习以及技术技能的训练上,致使“双师型”教师空有一个大帽子,其真才实学不足,更不利于我国“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执行力的规范化。
(三)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的经济和知识体系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教学手段甚至教学内容等都紧跟时代变革步伐,有了巨大变化。从之前的书本教材转变为当下的云教材,从面授课堂改变成不受场地等因素限制的网络课堂等形式的变化,促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亟须重构。然而,高职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以年长教师者数量占比多,现实却是教学内容、教案陈旧不变,专业发展意识淡化,未将自我发展和时代社会、院校要求以及学生需求相融通,也欠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无法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只有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效能的学生。
(四)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之路艰难重重,需要付出与普通教师相比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之相伴更多的便是各种不间断的进修培训以及促进自我发展的多样化活动。此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高职院校缺少或是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就无法刺激教师的内生动力,主动选择成为一位“双师型”教师。现有的高职院校选用的是和普通高校一样的考核激励制度,还没有系统建立起与自己院校实际情况所需的有效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及指标体系。如针对“双师型”教师缺少相关福利待遇、职称评审晋升、评奖评优等制度上的倾斜;关于到行业一线挂职和实践锻炼期间,没有与之配套的工作量量定和绩效考核等标准。这些做法带来的影响则会削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和“双师型”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
三、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实践,提升技能
为强化“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和技术能力,院校应大力支持、鼓励广大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顶岗实践,或将教师送到企业顶岗锻炼。可采取多种途径,如,可利用每年假期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的生产第一线挂职顶岗;还可凭借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等形式,使教师获得技术技能方面的锻炼。通过以上方式,增加教师与一线实际接触的机会,强化理论,丰富经验,提升技能。教师返校后,可将积累的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与经验反哺学生,改善教学效果。
(二)健全评定制度,规范资格认证
在资格认定与职称评定标准中,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情况、实操技能、科研能力、企业锻炼经历等实际情况,展开综合性的测评与认定。取消认定资格的终身制,建立动态评定制度,专门负责小组定期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抽查与考评,对不合要求的教师被取消“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证,杜绝安逸之心、不思进取之势。此外,国家出台文件中提出,各大院校应依据自身实际条件,考量职业教育特殊性,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定制度。“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的规范性、全面性以及其专业发展执行力方面的完善化均需要我们每一所职业院校的努力与支持。
(三)加大培训,转变观念
院校需增加高质量、多元化的培训频次,引导教师转变守旧思想。应兼顾考虑时代变迁需要和主体教师自身的诉求,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培训。除以往常用的专家名师讲座、集中进修和教学能力大赛等赛事培训外,可将本院校自身的有效资源充分使用,进行满足本校教师需要的院本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之上,要鼓励一线教师发挥其主体性、自觉性了解行业前沿动态资讯、深入学习专业理论新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多次培训后,教师便会逐渐转变观念,强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长此以往,有助于教师增强自信、产生乐学情绪,不断更新知识、认可自己、提升自我。
(四)完善激励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为使教师朝向更高水平发展,则需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的各级、各部门领导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然后,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殊性,考量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出自己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考核激励办法,可在考评方面、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福利措施。最后,创设和谐发展环境,在制度保证、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激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努力发展。
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依旧在路上,不断深入探究,需要我们共同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智彬,石伟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校企联合支持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13-15.
[2]吴炳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及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郑秀英.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胡业华,卢建平.职教教师专业化视域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研究[J].职教论坛,2015(24).
[5]王繼平.“双师型”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6]赵文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
[7]肖志雄,秦蓓.“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9).
[8]郭文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协同学习共同体特征解读[J].中国成人教育,2017(23).
[9]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9.
[10]郑国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时劼.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3).
[12]蔡戈.试论开放大学的“双师型”教师及培养途径[J].教育导刊,2012(11).
编辑 张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