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梅
唐代诗人杜甫有这样一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诠释了读书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提升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同时对于写作来说也可以积累素材。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基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阅读是对文化的传承,是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提升,同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获取渠道;从当前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也是高考的要求,如果阅读能力不过关就会在高考中吃大亏。阅读需要掌握方法,不仅需要多阅读,还需要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因此高中语文课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探究新的方式方法。
一、联系生活,用心阅读,体味书中百态
现在的阅读教学方式多为老师讲解,包括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由老师讲解分析,学生虽然记住了,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心理感受和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比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时,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情和爱国情,学生们可能体会不到那种情感。作者写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学生是无法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的,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亲身去感受一下文中所描写的“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而不是隔着纸张遥望他们。
在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到自己的故乡或者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或者是让学生到一个新的地方的时候,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和当时自己的感触记录下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再来看郁达夫所描写的秋、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容易。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高中时期的阅读量是很大的,除了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还有课外的阅读,尤其是文科学生学习的其他课程中还有很多文字性的内容需要阅读和记忆。现在很多学生的阅读方式都是逐字逐句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效率会非常低下,对于古文、诗词或者是一些优美的散文需要逐字逐句的阅读,但是对于很多文章来说是不用的。因此,需要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的效率。
第一,阅读时明确目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目标和要求是不一样的,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内阅读的文章都是精选出来的,需要阅读得很详细;课外阅读则不需要像课内阅读那样细致的去学习,课外阅读是知识的扩充和素材的积累,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读得更快,不用细致到每一个字词。阅读一篇现代散文和一首古诗词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现代散文多为抒发个人感情,但是古诗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所以在读古词的时候需要去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而在阅读现在散文时则不用。
第二,阅读时抓住关键字词。很多文章,尤其是叙事类的文章都会有一些关键的字词或者关键的句子来连接全文。以课文《包身工》 为例。第一次阅读可以泛读,粗略的看一遍,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就能发现这篇文章是以时间顺序组织全文的,因此在阅读分析时可以抓住其中的时间词汇,“上午四点过一刻”“四点半以后”“五点钟”,然后再来看这些时间词汇所在段落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这样子学生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这篇文章,抓住其中的重点。尤其是在考试中做阅读分析题的时候,快速阅读抓住重点可以提高做题效率。
三、课外阅读时有选择性阅读,在阅读时进行思考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书籍层出不穷,因此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有选择性的进行阅读。老师可以给学生指定或者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可以有古代经典名著,也可以有现代作家的散文,老师也可以选择一本书让学生们进行阅读,然后指导学生阅读。
第一,阅读前开展导读课。在阅读之前给学生们上一堂导读课,导读课老师可以根据书本的内容,抛出一个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们的阅读欲望,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根据书本内容进行思考,但是导读课不能对书本的内容展示得太过于充分,需要给学生们留下足够的独立阅读空间。
第二,阅读后的“读书会”。当学生们都读完这本书后,可以开展一次“读书会”,内容就是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和分享,分享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和对导读课时老师抛出问题的思考,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阅读书籍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交流也能学习到其他同学对于这本书的不同看法。
以上的阅读方法同样可以用于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阅读,在讲解一篇课文之前,先給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例,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给学生们抛出一个问题:《拿来主义》中的“拿来”拿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就会思考,当看不出文中所写的“拿来”的东西是什么的时候,可以结合文章去查询资料,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提高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对于老师来说可以加快课堂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不能是单纯的教学生读书,关键在于要教会学生思考,书永远都是死的,只有思想才是活的。一个读死书的人读的书越多越容易被书中内容束缚,而一个会读书的人则是把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且能有所感悟,创造出新的思想,这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
[作者通联:安徽临泉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