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角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思考

2020-01-07 09:32黄芳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品味古诗词美的

黄芳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发展历程与民族发展相随相伴。初中语文古诗词既担负着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又承载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的责任。因此,有效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语文学科素养的凝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成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组成部分。如此一来,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培养,更是初中语文不可忽视的重任。在部编版教材中,从增加了名著阅读要求与古诗词文等选文可以看出,初中语文呈现出从工具性为主转向人文性为主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更应注重审美素养的培养,通过美学规律、审美层次的运用将审美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美:百般红紫斗芳菲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审美素养,首先就要重视学生对美的直观感受,即学会感受古诗词中的审美意象。一般而言,古诗词的审美意象都是通过外在景物来表现个体感受,因而有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喻抒情等表现手法。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人格修养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正处于塑造定型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从而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增强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就感受美而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其一是通过学生自我感受引导,使学生在古诗词朗诵中感受美。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来体会其中的艺术美。比如前三句的景物描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表面上看是九种景物的描写,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思乡意象的环境构建。这个环境的审美感受,学生就必须通过不断朗诵进行感知,从而使相反相成、孤寂温暖的审美意象浑然天成,才能为学生理解、体验、品味“断肠人在天涯”思乡苦的意境美埋下伏笔。其二是通过对直观景物的描述或生动构建,勾勒出古诗词的审美意象进行感受。一方面,诗画一体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特征,通过有画面感的景物构建形成有冲击性的审美感受,对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与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从学生青春期的审美特征来看,他(她)们对于直观的审美感受更易于接受和消化,因而构建直观的审美意象能更契合学情。如“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春景图,只需一经描述或配图,一幅春日美景图就油然而生,使学生有直观的审美感受。由此可见,感受美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第一步,也是彰显古诗词文化内蕴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美:最爱湖东行不足

古诗词之所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古诗词更能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特征:朦胧美。众所周知,从《诗经》中的《蒹葭》到现代新月诗派如徐志摩之诗,之所以能受到数千年来人们的喜爱,就是因为那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朦胧审美意境。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受自身学识、经历、审美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这种审美特征的理解往往比较困难。这对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而言,是阻碍学生理解美的难点之一。因而,重视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美,使朦胧美的内涵化为学生自我解读下的理解,对培养初中学生审美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笔者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是一首生动描绘春天之美和西湖美景的双重诗篇。一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于“春”与“行”。但对于新疆的学生而言,对江南美景的理解尤其是杭州美景,不仅要通过诗人边走边看的方位变化来体现,更要突出詩中“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朦胧美之写照与体现:即春水初涨时水面与堤岸交相映衬、白云与湖水相照映的江南西湖美景画卷中,及诗人在画卷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笔者借助于视频,通过西湖春景的直观呈现,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诗中平常而不凡、平静而不俗、美丽而不媚的审美意境。视频中不仅呈现出不同视角下西湖十景的美丽,而且还有针对性地跟随诗人的视角与步伐,将那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还原出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江南鲜明的美学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陌生的审美意境转化为学生可视可见可理解的审美追求,从而实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美:长风破浪会有时

美学意境的领悟与体会,更应当放在学生的自我体验中。如上述《钱塘湖春行》,尽管学生对美的理解可能相对一致,但对美的体验却有很大区别:习惯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男生,对江南春景的体验更多的是“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想象,而无法体验到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的审美追求;而情感细腻的女生们,则可能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江南有着更多的向往之情,在审美上显得清丽脱俗,从而更能体验诗人笔下的江南美与沉醉其中的自在行。这种区别,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沉浸到古诗词的内蕴世界中,去体验诗人审美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上升到学生精神品质与审美情趣的双重培养上。而这种审美体验,又在方法、方式上有吸引学生的地方。

笔者在上大学时受大学教授影响,比较注重从音韵美方面来引导学生:即通过朗诵、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美。而古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从音韵来说,其发音与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更为接近。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经常通过各种不同方言版本的古诗词朗诵,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美。以李白《行路难(其一)》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闽南语、粤语两种方言版本,与普通话的经典版本作为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朗诵版本的差异,并通过这些差异来体验诗人不甘、不平却又乐观的精神追求。由此可见,通过朗诵的音韵、节奏变化,通过不同语言来调动学生积极体验古诗词的审美,既有效连接了学生的感受美、理解美,更可以使学生对美的体验更深一层、更进一步。

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美:暂凭杯酒长精神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非常深刻地指出了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味,通过多读多诵来品味词语之美,才能真正将诗中的审美追求转化为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美的品味,可以有多种多样,如生活化品味、图景式品味等。但这些对美的品味都要建立在具体学情之上。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味美,一要引导学生学会品鉴,二要引导学生学会体味或回味。学会品鉴,即学生要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体验来鉴赏美。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如果不能体会到诗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痛苦,就不可能鉴赏出“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之美,自然更不可能品味出“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深邃美学内蕴。因此,在引导学生品鉴中,通过对审美意境的整体把握,立足于诗眼及关键句来细加品味,从而揭示出更具体的审美意蕴,才能引导学生在不断回味中鉴赏美、创造美。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美的过程,就是一个将美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我创造美的过程,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最终使学生通过审美素养的培养来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要通过课堂教学有效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从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走上品味美的道路,才能使学生从知其“美”转向知其所以“美”。

[作者通联: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品味古诗词美的
踏青古诗词
好美的雾
品味桂峰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