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解释”为核心的教学设计

2020-01-07 00:55颜旺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46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利益历史

颜旺梅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现以岳麓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课为例,浅谈本人在复习课中以培养“历史解释”素养为核心的教学尝试。

一、立足现实,提炼“课魂”

赵亚夫先生曾说:“一节历史课如果失去了灵魂,内容再生动、丰富都是摆设。”课的灵魂就是教学立意,是一节历史课的价值体现。挖掘一节课的“课魂”,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入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从而找到历史教育的基点。

列宁从发展生产力和改善群众生活出发选择了“新经济政策”,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框架,却更贴近人的实际要求。斯大林模式,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借鉴,但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比这两大政策,我们不禁会思考,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国家强大与人民利益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在知识价值和素养价值之间寻找契合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立意提炼为:“国家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

二、明确时空,构建知识体系

时间是历史的基本属性,解释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养。莫森·怀特在《历史解释》中提到历史解释通过指涉某一时刻先前的事实来解释某一时刻的事实,“要真正理解过去,需要准确把握过去的时空结构”。明确时空可以帮助学生清晰感知事实,提高历史解释的准确性。在历史复习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构建时空框架,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史观念,培养学生时序性观念。

设计思路:明确时空定位,引导学生关注到1920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在继续执行的基本事实,为后面更好地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做好铺垫。

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本课的主要内容,设计出自己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下图为2020届高三一学生的思维导图优秀作业:

三、借助史料,突破难点

史料的补充能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的不足,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能力。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仅仅是为了应对战时困难吗?

材料一: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粮食,我们拿来这些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其中大部分,我们是借来的,付的都是纸币。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第208页

解读:在客观上的确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集中了有限的资源和产品,在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维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它意图以国家政权力量强行推动极端公有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由于它不是依照经济发展规律而制定的政策,过早地实行工业、贸易的全盘国有化,完全依赖国家的行政强制力量管理生产和分配,长期对农民的余粮强行收集,甚至收集了农民的部分口粮和种籽,这就势必造成工农业生产衰退,通货膨胀,物资缺乏,遍地饥荒,使经济濒临崩溃。

2.新经济政策属于什么经济体制?

材料二: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10页

解读:新经济政策本质上是市场经济,适合于生产力处在不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它通过推行粮食税、自由贸易、租让制等措施来刺激工农业生产和市场贸易,达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目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公有制占主导的前提下把个人的切身物质利益与劳动成果先联系来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列宁的思路很明确,只有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才能有效发展生产,只有发展生产才能改善工人农民的经济状况。

半个多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吸收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精髓——实事求是,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列宁和邓小平都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所有制形式,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之下的俄国人民幸福吗?

材料三: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而且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其中除了工业产量外还包括落后的农业产量——在1928年至1952年这25年中增加了三倍半,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他任何国家。从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来看——这是斯大林主要关心的——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693页

材料四:据统计,1950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为6480万吨,1913年沙俄时期为7250万吨;同期苏联肉类年产为490万吨,而沙俄为500万吨;同期的人均谷物和畜产品与1913年沙俄时期相比,分别为447公斤∶540公斤、27公斤∶31公斤。

——周容坤、郭传玲主编《苏联基本统计数字资料手册》

解读:斯大林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全国的资源来发展工业,10年时间就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战胜纳粹德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路径。但这种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人民生活困苦。

追问:我们不禁会思考,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水平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国家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处理,不能机械地用维护国家利益的思维来理解,不是维护了国家利益就等于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么简单。无产阶级国家对人民利益的代表,不能看作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代替。在商品经济阶段,尤其是在生产力不发达阶段,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还仅仅是代表,不是等同,更不是取代。国家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发展不平衡,应该允许和尊重人民群众保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处理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国家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最终也会损害国家利益。

列宁的实践对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国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建设中无视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仍不断发生。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只有真心实意去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保护群众的正当利益,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

这一课例中,本人从现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由历史来解释现实,有利于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启动历史解释的思维活动。法国学者雷蒙·阿隆说:“我们只能通过阐释工作来认识或理解过去……全部历史就在于阐释”。历史研究的任务很大程度上是建构历史解释,历史叙述的本质就是对历史的解释。

【本文为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史料教学中“历史解释”培养策略(2019ZJYB06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三聯书店,2007:281.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利益历史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I Love You, Dear China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