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思维能力需设计好“三问”

2020-01-07 00:53赵桃艳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三问语文思维课堂提问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的对策,建议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三问”,即“开放问题”“重点追问”“连环提问”,引领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语文思维的独创性、深刻性、层次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思维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133-02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高效的问题引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建构语文知识体系。那么,如何设计高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问”入手。

一、打开空间,设计开放“问”,促进思维独创

对学生来说,开放性的问题就像燃烧的火把,为守旧、凝滞的思维照亮前行的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入丰富的联想空间,展开推理、想象,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实现语文思维的独特发展。笔者认为,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教师需把握两个方面。

(一)以大带小,从大问题出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分量不小的略读课文,这些课文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顺利、高效地完成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注重粗略性、自主性和应用性的引领,紧紧抓住课文的结构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设计大问题贯穿始终,通过以大带小,帮助学生梳理整篇课文的内容,并关注到文中细节。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骑鹅旅行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大问题:“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改变?”学生根据这个问题梳理课文内容,发现尼尔斯自身和他身边的动物们都发生了变化。尼尔斯自身的变化包括:身子变小了,能听懂动物的语言了,开始感受到着急、羞愧、害怕、后悔等情绪……动物们的变化有:猫仇恨尼尔斯、牛指责尼尔斯、麻雀嘲笑尼尔斯……根据学生的梳理结果,笔者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导他们围绕动物们的表现展开思考:“想一想,尼尔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学生从动物们的反应猜测尼尔斯是一个淘气、顽皮、喜欢恶作剧的人;也有细心的学生从“尼尔斯担心父母发现雄鹅不见了会很伤心”这个角度,指出尼尔斯非常爱自己的父母。学生这些独特的发现,是他们关注细节的结果,也是他们语文思维获得提升的体现。

在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视角变得更开阔,进而能够用独特的眼光去理解文本,实现以大带小、从面到点的教学效果。

(二)主次分明,从主问题着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时要主次分明。教学时从主问题入手,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主问题应该是对全文中心的提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主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有一个初步、全面的认识。

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宇宙的另一边》一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大胆地想象进行表达和创作。因此,笔者设计课堂问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在宇宙的另一边有什么呢?请大家先想象一下,然后翻开课文看看书里是怎么说的。”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想象环节,紧接着打开课文,阅读作者对宇宙中这一边的“我”以及宇宙中另一边的“我”的精彩描写,感受作者天马行空的奇幻想象。然后,笔者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延伸想象,探寻作者想象的路径,思考作者想象的合理性和趣味性,为接下来学生进行自主想象建构认知框架,学生由此获得一个开展独特想象的空间。

主问题的设计紧扣文本,引领学生从文本到想象,再从想象到表达,主次分明,一步步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的独特性。

二、适时点拨,设计重点“问”,提升思维层次

课堂提问是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思考文本的有效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出现对文本理解肤浅、流于表面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及时跟进,适时点拨,设计重点追问,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文本,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和批判性。

(一)抓住思维偏离处追问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看似偏离课堂的生成,这些生成能够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深處,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学生思维偏离处进行适度的追问和引导。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代入鹿的角色,对鹿在逃亡中对鹿角和鹿腿截然不同的表现进行评价。一名学生说:“鹿感叹两只美丽的角差点让自己送了命,可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自己狮口逃生,说明鹿有点不满意自己的角。”很显然,学生的回答是照搬原文,说明他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也没有抓住文章所表达的重点,为此,笔者追问道:“既然鹿角差点让鹿送了命,那鹿角长在鹿身上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把学生问住了,他们思考了一会便展开讨论,有人说鹿角精美别致,是鹿身份的独特象征,所以有鹿角是好的;有人认为鹿角让鹿差点送了命,可以不要它;还有人觉得鹿与其他动物打架时,鹿角是有力的武器,它也能保护鹿,不能因为一时无用就嫌弃它。讨论到最后,学生一致认为,鹿角和鹿腿各有优缺点,都是鹿身上不可缺少的部位。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流于表面,陷入了“鹿角无用”这一思维定式,及时地抓住学生这个思维偏离点进行追问,点拨学生潜入文本深处,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辩证性,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的层次性。

(二)抓住思维生发处追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这是因为每个人对文章的中心和主旨理解各有不同。当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产生偏差,教师要及时把握这一时机追问,带领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发展批判性思维。

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这一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武松这个人物进行深入的解读。事实上学生对武松这个人物的理解各有各的看法,教师不应苛求统一化、固定化,而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武松的解读很片面,只抓住他表面的一些特征进行人物评价,如力大无穷、有胆识等。这样的理解过于肤浅,对文本的内容和主旨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为此,笔者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评价一个人不能凭空猜测,要从文本中寻找线索,有理有据地评价。那么,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哪些线索是提示武松的人物性格。”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文本中找到证据:“筛三碗”“一连又筛了三碗”,说明武松酒量惊人;从打虎的“闪、跳、按、踢”动作,推断武松是一个身手敏捷、勇猛无比的壮士。这时笔者再追问:“大家对武松的看法还有不一样的吗?”有学生从文本中“你休说这话来吓我”“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等细节,推断武松是个很鲁莽的人;还有学生从文本中的描写“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推断武松是一个比较爱面子的人。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及时地進行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更多元化地解读文本,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富有层次。

三、梳理逻辑,设计连环“问”,拓展思维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多的把握,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进行文本逻辑关系的梳理,设计一些连环“问”。连环提问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串联并行、盘旋上升的问题,也可以是层层递进、重复有序的问题。通过连环提问,让问题形成一个链条,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的逻辑深处,进而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的中心主旨,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更具深刻性。

(一)由浅到深,设计阶梯式连环提问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渐次强化的。因此,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要遵循从浅层到深层的原则,采用阶梯式的连环提问为呈现载体。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连环提问:①读这个故事,你第一次心情特别紧张是在什么时候?②读到哪里你心里的石头落了地?③哈尔威船长是怎么样在20分钟内救下船上的人?④真正救出大家的是什么?这个连环“问”的问题链条,体现了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对故事的起因和结果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并通过对学生阅读心情变化的关注,将学生顺利引入课堂阅读情境之中。(问题①、②的指向作用就在于此)第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船长在巨大事故发生时的指挥经过。(问题③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解读)第三,让学生能够结合前面部分的故事内容,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问题④是基于前文自然而然展开的一个引领式思考)

很显然,这三个层次的问题从最简单的阅读情绪入手,再到复杂的文本主旨意义的概括,呈现阶梯上升的形态,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逐渐将自己的思维推向深处。

(二)从单一到多维,设计反复式连环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反复式的连环提问,即根据文本设计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但该问题无论是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都具有不同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一课时,笔者紧紧抓住文本最后一句的关键词语“独特、迷人”,设计了一个反复性的问题:“乡下人家独特迷人之处在哪里?”这个问题贯穿课堂始终,带领学生对文本展开逐渐深入的品读,使学生的思维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面对第一次追问,学生从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风景入手思考,寻找其独特、迷人之处,发现了小桥流水,发现了文本之“景”;接下来,学生从乡下人家的“物”入手,关注鸡鸭嬉戏觅食和飞鸟翱翔的独特、迷人之处;第三次重复提问,让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并深入文本,发现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人和动物都是自由、惬意的状态,由此体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以上环节,教师通过设计反复式的问题链,对学生进行连环提问,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让学生直达文本内核,由此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总体而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三问”,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具体的提问策略,有待教师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杜友锦.语文课堂提问中“丛林法则”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2)

[2]王彬.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误区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9)

[3]伏祥菊.讲究提问艺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9(8)

[4]葛美红.巧抓要点妙设问 启发思维促发展——浅谈小学语文提问技巧[J].语文教学通讯,2013(8)

[5]马之先.小学语文杜绝繁琐提问的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11)

[6]周信东.小学语文课堂程式化提问的表现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4(12)

作者简介:赵桃艳,女,壮族,广西崇左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及小学教育管理。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三问语文思维课堂提问
公文办理须“三问”
试论在高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探究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推论策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指导阅读“三问”
语文备学应做好“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