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佳佳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0
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旨在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依据该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如下:
人地协调观:基于生活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让学生认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促进科学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培养水资源忧患意识。
综合思维:学生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认识自然界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让生认识自然界的水通过不同的形式、环节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中循环运动,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水循环类型。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查询资料,找出破解城市内涝的具体措施,并对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教材分析:该节教材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计,说明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要求学生通过绘制水循环过程的示意图,掌握水循环主要环节,并运用水循环原理知识,结合生活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对水循环具备一定的基本常识,但认识的不够全面,还未能上升到科学理性的层次,分析与理解现实生活中水的现象与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多采用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全面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学生经过了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析图技能与方法。但在运用地图,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时,学生仍感觉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进行引导与讲解,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及用图能力。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情境感知:展示图片“格陵兰岛冰雪融化”。
问题引领:格陵兰岛在2019年6月13日,经历了一场“不寻常的融冰”,估计总冰量在一天之内减少20亿吨以上。同学们试想如果这次不同寻常的大规模融冰成为“新常态”,将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什么方面尤为显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学生生活出发,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读过程①: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动画,让学生能用箭头标注各水体的运动方向及各环节含义的方式,自主画出三种水循环类型的简易模式,并用简练语言表述水循环过程。
问题引领:(1)依据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我们可将水循环划分几种类型?(2)构成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其他两种类型的水循环环节跟它是否一致?(3)尝试绘制水循环简易模式图,并用简练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图表,用简练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导读过程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问题引领:(1)读水循环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水循环会对沿海A地和内陆B地两地的气候、水位、植被产生怎样的影响?(2)除了这些影响,结合之前的资料,想一想水循环还有哪些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地理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整理地理信息及信息归纳能力的提升。
情境创设①:最近,我国“天河工程”星箭研制正式启动,引发了社会与科学界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天河工程”一旦成功,有望实现跨区域空中调水,构建南水北调的“空中走廊”,将有效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短期现状;而有的人遭到了许多气象学家实名质疑,认为其根本就是荒诞、幻想的项目。
问题引领:(1)“天河工程”是对水循环哪个环节进行了干预?(2)联系之前所学的水循环知识,说说人类能够还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哪个环节受影响最大?
情境创设②:黄河流域的同胞们还在为水资源紧缺,而苦苦挣扎,而远在南边的武汉同胞们为“水多”而发愁。
问题引领:(1)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多地城市被“看海”?海绵城市城市内涝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2)下垫面的性质对城市内涝起着很大作用,请同学读“不同下垫面对水循环的影响图”,说一说城市硬化地面对水循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促进学生知识理解。
资料呈现:展示“海绵城市”“植被浅沟”相关资料及“植被浅沟”示意图。
问题引领:(1)用植被浅沟代替不透水硬质地面对水循环各环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说一说使用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起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收集材料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及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可以让同学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树立环境意识。
合作探究:(1)查询相关资料,海绵城市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去破解“城市内涝”,并说明其设计原因及影响。(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说修建水库、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对城市内涝与海绵城市案例的总结,让学生更加明确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与人地协调观。同时,通过课后题目探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