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运用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以“垃圾分类”为例

2020-03-20 07:46:26
科学咨询 2020年2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课程标准垃圾

汪 涛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起源于美国,基于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强调围绕某一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多元学习能力。“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其重要特征。近年来,国内有关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成果涌现。李志河等通过对近十年项目式学习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大多数学者主要关注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建构。而对评价体系的研究,相比之下,实施应用研究的成果较为少见[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要求课堂实施与教学方式变革,本次教学实践是基于地理主题活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一次尝试与反思。

一、项目式学习的模式建构

将学科知识进行项目式转化是系统化、科学化的过程,以项目为中心,以研究为主线,把原有以学科为逻辑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造为以项目为结点的课堂学习模式。根据课程标准,围绕重点概念和核心内容,秉持问题驱动原则,合理遴选项目主题,做好整体性项目设计。

二、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中选修四环境保护这一模块,要求在基础教育中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这也体现了教育发展新趋势的需要。通过“垃圾分类—城市固体废弃物防治”课题学习项目渗透环境教育,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掌握环境保护方法与措施,形成人地和谐发展观。

(一)多元途径,遴选项目

项目主题的确定要在遵循课程标准和地理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多维度、多途径挖掘,其来源不只局限于教材活动,还可以涵盖社会热点问题、乡土地理素材,或者学术研究前沿等。并选取具有研究价值,贴近现实生活,立足于中学地理课标的问题情境,作为主题项目的依托。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调研实践等寻找项目素材。关于“垃圾分类—城市固体废弃物防治”本课题项目来源的确定见表1。

表1 “垃圾分类—城市固体废弃物防治”课题确定来源表

(二)创设情境,思考方案

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快速城镇化脚步遍布城乡,城市占比人口不断增加。同时,城区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也从侧面呈现了人地矛盾问题。因此,从生活垃圾分类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尤为重要,也切实可行。从上海先行实验开始,福州市也迎来了垃圾分类改革,并从执法角度规定了相关条例。笔者以地理视角,运用项目式学习方式,探究“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的原因,以及必要性。

(三)设计项目,层层递进

【项目一】探究并绘制垃圾危害之旅

【设计意图】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间存在着整体性关系,互相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垃圾通过地表将有害物质渗透到土壤,继而影响到地下水水质,再通过水循环进入到海洋,海洋生物体内积累毒素,有害物质通过食物使进入人类体内。此外,垃圾腐蚀也会释放有害气体,污染空气,人类通过呼吸受到有害物质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危害之旅,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会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及生物五大要素,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项目二】探讨并实践垃圾分类方案

【设计意图】新课标培养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运用调查、考察等实践活动方式“走出去”,地理学习不在局限于课堂。学生通过自主规划项目方案,在学校或社区进行调查统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关键能力。并且设置主题实践活动,以体验式学习落实人地协调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去当地的垃圾处理厂一探究竟,明白垃圾分类对终端垃圾处理的意义。例如,福州红庙岭的垃圾处理厂可以作为地理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

【项目三】汇报并展示垃圾处理方式

【设计意图】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稳定共存的一种发展方式,也是地理人文教育的核心观点。固体废弃物污染属于环境问题的一类,其处理方式可从多角度分析。例如,物理填埋、化学焚烧及生物降解等。但这些方式的前提,应该是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主。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一种垃圾处理的可循环方式。例如,垃圾废物利用等。还可以让同学们展示作品。该方式可从实践力角度落实人地协调观。

(四)知识汇总,构建框架

教师首先从垃圾分类热门话题,分析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问题。总结出环境问题框架,从自然与人文两大方面寻找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并且明白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次,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垃圾污染产生的环境危害,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要素去判断地理问题。最后,解决环境问题,可以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社会措施、物理措施多方面找到全方位的解决途径,但必须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三、项目式教学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

(一)丰富地理教学情境素材

项目式教学是问题式教学的下位概念,关于项目的选取可从教材、生活及科研等途径选取,这也为地理教学情境多元化、多素材提供了可能。地理教师需要具备时刻关注时事、国事等眼光,运用地理学科背景将素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拓宽地理教学实现途径

项目式教学可与研究性学习相联系,教师充当指导角色。教师可以通过选题、确定方案、组内合作、实施方案、汇报成果,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将地理实践力除研学旅行以外,通过更容易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进行实现。

(三)深化地理教学探究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子项目层层递进,将知识难度加深,对学生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进阶。例如,可将水土流失实验作为项目内容,通过多次控制变量与更换条件,让学生体会水土流失与植被、坡度、土壤之间的联系。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课程标准垃圾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垃圾去哪了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6
倒垃圾
倒垃圾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40:46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6: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