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星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被动听课。因此,学习兴趣不高。通过设置探究问题,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形成螺旋上升的问题链,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把知识的学习渗透到解决问题中,可以有效打破学生被动听课,而导致的走神问题。
1.真实性原则。问题选择应从真实生活中提炼,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经验。从生活现象入手,更能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有利于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变为学生能接触到的直观经验,也能让学生逐渐养成用地理视角看待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
2.递进性原则。学生智力水平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应设置不同难度水平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解决地理问题中获得成就感。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应至少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即基础性填空式问题、涉及单个知识点的普通问题、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问题。
3.实践性原则。地理实践力作为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要能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应用及验证,即所学知识可以进行迁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多集中在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及地理实验方面。教师在课堂内,通过问题解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究较少。对此,笔者认为,课堂中,教师应设置能展现学生创造力的问题。例如,大家能根据地球的运动相关知识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吗?(画图说明)。这个问题包含了地球的自转相关知识,让学生画图说明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相比语言描述,画图说明学生能理解的更加透彻。
区域认知: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名称、位置、主要成分和相互关系。举例说明各外部圈层的特点。
综合思维: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说出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说明“两圈”“三圈”位置关系、岩石圈、软六层位置。说出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实践力: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人地协调观:体验地球内部结构的优美,以及外部圈层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形成人类生存在外部圈层内,要具有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与特点。
教学难点: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教师展示前苏联深钻工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观察学校操场地理园中的地球内部结构剖面模型。
[师]说出前苏联钻井达到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
[生]获得直观印象。
设计意图:利用学校地理园中已有模型,以及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真实情况,让学生获得地球内部圈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地球内部结构剖面模型是以什么原理划分和制作的?人们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21页,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地理知识地震波的学习,将现象转变为规律。
[师]依据图1.25,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在哪些界面?
[生]读图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师]横波和纵波分别有什么特性?
[生]阅读教材21页,寻找答案并画书。
设计意图:教师应适当提醒学生做笔记,帮助其学习重点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依据1.25左图中地震波发生的变化,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剖面图。
[生]总结规律,画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地理规律,总结地理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透彻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师]依据图1.25推测各圈层中的物质形态?猜想前苏联在进行深钻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推测物质形态,大胆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分析地球内部物质存在的形态,头脑风暴,大胆猜想,此处设置开放性问题,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
[师]地震来临时,你们会先感觉左右方向的晃动还是上下方向呢?
[生]依据地震波特性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巩固对地震波特性的理解。
[师]让四组学生分别探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含义及特征,形成表格进行汇报。
[生]自主学习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多为简单记忆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汇报,可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成就感。
[师]对小组汇报情况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壳?
[生]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
[师]举例说明本小组汇报的圈层与其他圈层之间的联系。
[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总结学生的汇报,提醒学生解决易混淆的问题。联系实际,分析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规律。为之后章节的学习做铺垫。
本节课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像地理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寻找地理规律。在知识学习方面,不涉及深层次原因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外部圈层的特征,为以后学习水循环、大气运动、岩石圈循环打好基础。教师在学生思考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适当渗透后面章节的知识,提出大气运动的能量从哪里来这种承上启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