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0-01-07 18:53刘伟杰李海霞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智育五育劳动

刘伟杰,李海霞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五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五个方面。“五育融合不是各育的简单拼凑,而是实现五育的真正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实现五育融合有利于提升育人质量,进而有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在此前提下“五育”融合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五育”在现实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平等性、均衡性、系统性缺失的问题。

1.“五育”发展的平等性缺失

“五育”的平等性是指智育、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处于平等地位。但是,目前不平等的现象在“五育”发展的过程中频频出现,各类主体对智育极度重视,却对德育较为轻视,对美育较为忽视,缺乏体育锻炼,缺少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往往对文化知识类课程较为重视,课时安排较多,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对于体育艺术类课程不够重视,课时的安排比较少,甚至有时课时都无法保障。在师资力量方面,往往智育课的教师配备以及教育资源供给较为充足,而其他“四育”的教师数量以及教育资源供给与之相比远不如其。

“五育”在机会、数量以及规模上有所不同,呈现出了一个不平等的现象。任何一“育”的不充分发展都会制约其他四“育”的发展,只有平等对待每一“育”,方能实现“五育”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2.“五育”发展的均衡性缺失

“五育”的均衡性是指“五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均衡发展的状态。在不同地域以及区域之间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政策引导以及教育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五育”的发展呈现出差异化。其中,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显得尤为突出。由此,直接影响到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五育”的均衡化发展。城市地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较为齐全,相对而言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因此,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均衡的。目前出现了部分学生有知识技能但道德品行缺失,部分学生智育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劳动教育远远不够等现象。例如,马加爵、药家鑫等案例。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类主体隐藏着以智育为主,德育、美育、体育、劳育为辅的教育价值观念,导致了教育结果上的不均衡,使得教育效果偏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因此,各育的重视程度要与各育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保持一致,要从一个学生到整个区域、由小到大进行扩散,从而促进“五育”之间的均衡发展。

3.“五育”发展的系统性缺失

“五育”的系统性是指智育、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分离、互不联系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关系。然而,实际上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各育分离开来,忽略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系统性。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会更加注重文化知识类课程,对于通常被称之为辅助课程的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主科。甚至有一部分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牺牲掉孩子们的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以及家庭劳动时间。社会当中的“巨婴”案例比比皆是。殊不知,有效体育锻炼、必要的劳动锻炼、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独特的审美观是提升智力的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五育”是一个整体,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劳育。必须打破“各育”之间的界限与壁垒,树立起整体意识,进而实现“五育”的真正融合。

二、“五育”融合的困境之因

“五育”的真正融合与各级各类育人主体是密不可分的。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和学生作为育人主体,在育人过程中均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滞阻“五育”融合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教育方针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学校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有所偏颇、家长教育观念与学生自身追求不够全面三个维度。

1.国家教育方针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为了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进而实现教育强国,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针,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仍然是个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久发展的过程。政策方针无法彻底地、真正地落实下去是影响“五育”平等化、均衡化、系统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教育设施的配备、资金的投入以及优质教师资源的失衡是城乡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发展差距的原因所在。另外,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背景下物质化环境的影响,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形成了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许多人失去了对教育的信仰,只是为了跟紧时代的步伐或者追求物质的享受,甚至只因能够取得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而学习,而没有把全面发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社会媒体也没有很好地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网络媒体时刻与我们相伴,而各类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网络环境的生态化无法保障,社会媒体平台也无法更好地发挥正向教育和积极引领作用。

2.学校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有所偏颇

学校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却有所偏颇。在学校当中,实现“五育”融合最重要的主体就是教师,教师的个人素养、专业技能以及培养学生所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其促进“五育”融合的必备条件和职责所在。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很好地从“五育”融合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去反思教学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向学生渗透“五育”融合的相关知识,反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数以及升学率。“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价值观隐藏在部分教师的思想当中。学生的每一次考试排名,接收到的每一份鼓励与批评大部分都是围绕分数而展开的,都带有深深的“唯分数、唯升学”的烙印。学校的“火箭班”“珍珠班”“尖子班”等成为了一个重要标志。倘若校长以及教师都能明确自身职责所在,学校能够很好的统筹谋划“五育”融合的整体落实,教师能够提升综合育人意识,两者分别在不同层面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作用,那么“五育”的真正融合指日可待。

3.家长教育观念与学生自身追求不够全面

部分家长将孩子的智育成绩视为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学习好,其他没烦恼”等观念深深根植于家长的头脑中。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在智育上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肯定,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次要的。在此观念中,智育与劳动教育的差距最为明显。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脑力劳动,却忽视了体力劳动的重要性,这往往会导致劳动教育的片面发展。学生的劳动环境以及劳动技能较为缺失,导致学生的家庭劳动以及社会劳动的参与率比较低,从而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就很难树立起来。与此同时“增强全民体质是举国共识,是社会各界共识,是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的要求与期待”[2]。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然而部分家长以及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生们因受到物质环境和现实社会的影响,教育功利化的观念日益明显,认为文化知识、学历学位、学习技能是找到一份优质工作的关键要素,而忽略了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能够使我们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诚然,文凭、知识固然重要,但高尚的心灵、强壮的身体、独特的审美以及辛勤的劳动依然同等重要。教育观念的固化影响了“五育”融合的进程,唯有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将“每一育”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方能反作用于“五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实现“五育”融合整体效果最大化。

三、“五育”融合的优化路径

“目前,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其中怎样育人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亟需回答的重大问题。”[3]因此,优化“五育”融合顶层设计、转变社会价值观念,完善“五育”融合教学目标、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重塑“五育”融合教育观念、追求自身全面发展是实现“五育”融合的最优路径。

1.优化“五育”融合顶层设计,转变社会价值观念

“五育融合是新时期我国关于如何培养人根本问题的国家处方,如何围绕五育融合的基本理念,搭建完整的育人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4]国家要把握好“五育”融合的整体方向,通过推行相关政策来保障“五育”融合的平等化、均衡化、系统化发展。加强党对“五育融合”的全面领导,资金的投入、资源的配置以及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国家给予的支持与帮助一定程度上要向乡村地区倾斜,例如,配置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给予乡村教师政策上、资金上、生活上更多地帮助与支持,等等。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争取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此外,社会媒体的引领作用对于“五育” 融合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充分发挥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的引领作用,可以在“学习强国”“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展不同类型的德智体美劳教育,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五育”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

2.实现“五育”融合教学目标,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要切实落实好每一项政策,将相关政策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实实在在地运用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当中。要将“五育”融合形成一种理念,渗透到学科建设、课程规划、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师培训当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输入“五育”融合的相关知识,丢弃“唯分数”的教育观念;要将“五育”融合视为一种常态融合,从理论上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观念,从实际生活中将其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要从“五育”融合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五育”融合的意识和观念。实际上,在“五育”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教育最为缺失。恩格斯指出,“在智力和体力上均得到发展的人,才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5]。因此,学校必须要重视劳动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等等,从而能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3.重塑“五育”融合教育观念,追求自身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都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家长要重塑教育观念,要摒弃“唯智育”的固化思想,既要注重部分也要注重整体,树立起整体意识和长远意识,家长自身要有意识的学习“五育”融合的相关知识,由内向外、自发自觉地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家庭环境。学生自身要深化认知,追求全面发展;要辩证地看待“五育”之间的关系;成绩固然重要,但也要加强体育锻炼、提升品德修养、提高自身审美和人文素养、崇尚劳动教育,有意识地将自己培养成专业型、全能型、综合型人才。重塑“五育”融合教育观念,追求自身全面发展有利于助推“五育”的真正融合,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6]。“五育”融合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以及学生自身要集聚强大力量协同发力,共同作用于“五育”的相互渗透与真正融合。

猜你喜欢
智育五育劳动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