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价值逻辑

2020-01-07 18:03张富文
关键词: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史攻坚

张富文

新时代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必须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这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价值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就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实践过程。这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是指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规范、价值导向所涵盖的诸要素及其内在关系以及其规范、引导的现实指向。本文从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基础出发,从价值立场、价值内容、价值动力、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的辩证统一角度揭示新时代脱贫攻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以期对深化新时代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 以人民地位为中心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基本立场

以人民地位为中心是把人民立场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坚持人民地位至高无上,回答了“为了谁”的价值根本出发点问题。以人民地位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立场,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根本立足点,回答了脱贫攻坚“为了谁”的基本价值立场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是代表多数人的、为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集中体现为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贫困的制度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奴役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5页。内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天然基因,人民生活贫困的原因“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7页。。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的历史的本质维度,阐明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贫困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消灭不合理、不公平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8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从而实现“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8页。,在生产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财富建立在无产阶级贫困的基础上的不合理状态。可见,以广大劳动人民地位为中心,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内在应有之义。以人民地位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立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基于人民立场的反贫困理论的实践发展、时代回响与现实表达。

以人民地位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立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扭转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灾难深重、民不聊生、极端困窘的历史命运,改变广大人民群众受穷受苦、惨遭剥削压迫的历史地位,改善人民极端贫困、食不果腹的生活境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0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为从根本上消灭贫困提供了制度前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7)《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富起来”了,围绕这一目标不懈奋斗、不断努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人民的福祉不断增加,但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困现象依然存在。鉴于此,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循序渐进地消灭贫困。消灭贫困、改善民生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步入“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纵深推进,在2020年要完成全面脱贫攻坚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1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贯穿了以人民地位为中心、消灭贫困、改善人民生活这条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系统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成绩显著,效果突出,更是彰显了以人民地位为中心的基本价值立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以人民地位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消除贫困,不断提升人民福祉,创造幸福生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价值立场,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以人民地位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立场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页。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中国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政治判断: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人民地位为中心,在逐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党的重要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首要的是进行精准扶贫,让所有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0页。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其一切工作都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为中心。2020年,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深入推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9-20页。全面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以人民地位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立场,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3页。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困难群众,牵挂最多的是困难群众,付出精力最多的是让困难群众全面脱贫,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是我牵挂最多、花精力最多的一件事情。”(16)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03页。以人民地位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立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实施全面脱贫攻坚的根本出发点,体现了脱贫攻坚“为了谁”的立足点,蕴含着深沉的人本情怀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政治情怀。

二、 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

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容,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明确了“如何为”的价值根本着力点问题。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符合马克思主义利益论的基本要求,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体现了脱贫攻坚“怎么做”的价值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人出丑,争取、实现、维护和发展劳动人民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由于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赤裸裸的、残酷的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普遍贫困,甚至是普遍地赤贫,各种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各项基本利益得不到维护。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鞭辟入里地分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劳动人民普遍贫困的制度根源,提出废除资本主义制度,为解决劳动人民的贫困问题创造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为解决人民贫困问题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都始终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解决人民的贫困问题,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1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是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为保障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切实维护、保障、发展、实现贫困群众各项利益而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18)习近平:《坚持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 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发展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年4月29日, 01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脱贫攻坚本质上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好地更切实地维护、发展、实现人民利益的历史进程。

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求独立、为国家求富强、为人民谋幸福。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所有活动的核心。人民的利益是系统的、整体的利益,包括所有地区、所有阶层、所有群众的各种利益。而在所有人的整体利益中,贫困群众的利益的维护更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2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3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提升与进步,人民的整体利益得到了很好的维护。从收入水平看,出现了高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但也有低收入群体,还有贫困人群存在,贫困群众更需要帮助与扶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短板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实现贫困人群的全面脱贫。“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2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4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彰显了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是几届领导集体接力奋斗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能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贫困群众的各项利益短板,在全面脱贫的基础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贫困群众的各项利益,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中心内容、根本任务。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中心内容与重点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全面的安排部署与实践推进,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更好地维护与实现贫困群众的各项利益,使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进而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脱贫攻坚就是要在扶贫脱贫的具体实践中,坚持贫困群众利益至上,解决好贫困群众的物质利益、文化权益、政治权益、民生权益和生态利益等,提升贫困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和发展层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22)习近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人民日报》2019年8月23日, 01版。。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政治局常委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的讲话中明确强调了对人民各项利益的维护,凸显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执政使命与人本情怀。他用“十个更”集中概括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明确提出要团结和领导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奋斗,而且突出强调要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尤其是满足贫困群众的利益、需要,解决贫困群众的各种困难,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萦思绕怀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23)习近平:《统一思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人民日报》2019年4月18日,01版。“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2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9页。国家越是大发展,越是要把贫困群众的各项利益保障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教育、就医、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难题是党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涉及贫困群众的各项利益,都是要进一步满足贫困群众的各项利益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实施脱贫攻坚,基本标准就是“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25)《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9年3月8日,01版。。在精准扶贫上,要围绕贫困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核心利益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要在精准识贫上体现人民利益与需求的切实维护。对贫困群众利益的维护要做到精准全面。要通过系统全面精准的举措,切实维护人民利益,要把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重点工作做好。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精准扶贫,要切实维护贫困群众的民生利益,强化民生保障安全网的建设,“把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兜起来,强化保障性扶贫。”(2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82页。“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3-54页。。脱贫攻坚的全面部署推进与系统精准举措深刻地彰显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集中体现了把贫困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维护、实现、发展贫困群众的利益作为脱贫攻坚的中心任务,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民情怀,系统解答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怎么做”的价值内容的历史课题。

三、 以人民作用为中心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基本动力

以人民作用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动力支撑,要发挥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历史作用,确证了“依靠谁”的价值实现动力问题。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动力,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脱贫攻坚中的具体运用,回答了脱贫攻坚“依靠谁”的价值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实践基础上的人民群众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条件下,推动着历史的演进、发展与变革。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所需要的一切基础,是历史发展中的“剧中人”与“剧作者”的辩证统一。人民群众是主宰历史风云变幻、更替演进的真正主体,实践基础上的人民群众汇集而成的磅礴之力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决定着历史演进发展的基本趋势。毛泽东也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8)《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人民群众的力量是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最深沉、最持久、最雄厚的力量。一切历史伟业都是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是人类历史上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的伟大壮举,其最可靠、最基础、最根本的动力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发挥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才能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支撑与根本动力,才能逐步消除贫困,让贫困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2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34页。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动力,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脱贫攻坚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辩证统一,通过充分发挥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变革实践的历史合力,与贫困作斗争,克难攻坚、攻营拔寨、攻城掠地,最终完成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并逐步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最终实现贫困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人民作用为中心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为脱贫攻坚基本动力的基本作用。脱贫攻坚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顶层设计、重大部署、深入推进,把脱贫攻坚上升为关乎实现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与标志性指标。党的十九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30)《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9年3月8日,01版。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是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进行脱贫攻坚的领导者、组织者、发动者、动员者、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要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抓好脱贫攻坚。越是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越是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各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责任,亲力亲为抓好脱贫攻坚”(31)习近平:《统一思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人民日报》2019年4月18日,01版。。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发挥好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对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脱贫攻坚,不仅要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以党建高质量促进脱贫工作的开展,要把贫困地区的党组织建优建强,以党建高质量促进脱贫攻坚高质量,抓好党建推动脱贫攻坚。

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动力,立足于坚持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明确了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及其作用的发挥是脱贫攻坚的基本动力支撑。调动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脱贫攻坚要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积极性,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动作用为基本动力,要克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消极懈怠思想和“等靠要”的单纯依赖救济思想。人们的一切幸福生活都需要辛勤劳动来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3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36页。贫困群众要摆脱贫困,首要的是发挥自身内在的主体性,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创造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必须依靠群众,组织和支持贫困群众自立更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3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34页。脱贫攻坚要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内在积极性,提升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使“要我脱贫”的消极被动转变为“我要脱贫”的积极主动。贫困群众不应是消极被动的帮扶对象,而应是摆脱贫困的主体,是积极主动地实现脱贫攻坚的决定力量,其历史作用的发挥、内生动力的激发乃是改变贫困面貌,改善自身生活并最终实现幸福生活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以人民作用为中心,实施脱贫攻坚,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贫困群众的辛勤劳动与不断奋斗,切实消灭贫困现象,改善自身生活,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3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33页。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精神状态、干劲决心对能否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具有决定作用。坚持人民作用为中心,开展脱贫攻坚,注重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智、治贫与治愚、“富口袋”与“富脑袋”、“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35)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9月1日, 02版。,“治贫先治愚”(3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67页。,“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3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37页。,“变输血为造血”(3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42页。。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体现了脱贫攻坚的内因与外因、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辩证逻辑,内在地要求脱贫攻坚应坚持以人民作用为中心,深入贫困群众之中,问苦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激发与调动贫困群众的内在信心、内在意志、内生动力、内在能力,依靠自身的奋斗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境遇。“人心齐,泰山移。”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动力,不仅需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还要发挥全国其他群众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外在作用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整体力量,把纾困救济与内在脱贫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历史合力。

四、 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评判标准

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评判标准,坚持人民满意至上,确定了“怎么评”的价值评判尺度问题。以人民满意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评判标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确定了脱贫攻坚“如何评”的价值评判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39)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91页。人民群众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评判者与裁决者。人民群众满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强底气与最大凭仗,是检验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活动都是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尺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真心实意为人民谋福祉的活动。人民满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追求与目标。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必须以合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0)《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邓小平也始终重视人民的利益与愿望,反映人民的心声,提出“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41)《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7页。,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中国共产党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满意作为评判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活动的根本标准,多次强调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脱贫工作也必须坚持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42)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9页。。脱贫攻坚的成效要看贫困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贫困群众的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贫困群众的各项权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

以人民满意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评判标准,是续写新时代“赶考”新篇章的内在要求,集中体现了“人民是阅卷人”的根本地位,是应答脱贫攻坚时代“大考”的落脚点。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到北京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4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69页。中国共产党始终充满忧患意识,时刻以“赶考”的心态,敬终如始的谨慎,回应时代难题,不断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正是基于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基本出发点与永不懈怠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44)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01版。的政治命题。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难题与挑战,给执政者提出不同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接续奋斗,成功地答好一份又一份“时代答卷”,考出了一个又一个“高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全面脱贫,消除贫困,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答好的“时代之卷”,其关乎能否实现中国共产党向人民承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幸福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精准扶贫工作,不断破解难题,打破瓶颈,努力奋斗,向时代与人民交出一份又一份高质量的“答卷”。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的这场“大考”中,坚持人民满意的根本标准,使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稳步脱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断地上交令人民满意的答卷。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施脱贫攻坚的重要目标,而全面脱贫工作的“成色”与“质量”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要以贫困群众是否满意为基本尺度。

以人民满意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评判标准,贯穿于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的全过程,是衡量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集中体现了脱贫攻坚的价值导向与实践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4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5页。脱贫攻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贫困群众生活改善为目标进行精准扶贫,提升贫困群众整体发展水平,让人民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历史性工程,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基本的评判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4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92页。人民满意的评判标准贯穿于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的全方位、全过程。在脱贫工作开展的具体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定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人民满意为标尺,认真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工作成效要让人民高度认同、群众心服口服,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与不实不准的情况,坚决避免“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4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30页。的“对上不对下”的官僚主义,坚决破除人情因素和不正之风的干扰,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做好工作”(4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19页。,“脱贫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4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72页。。“出水才见两脚泥”,脱贫攻坚只有经得起人民检验,最终获得人民满意的评价,才算真正取得成效,不能搞花拳绣腿、摆花架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脱贫攻坚成效的裁判,是评判脱贫攻坚得失成败最权威的评委。脱贫攻坚必须坚持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价值评判标准与基本尺度。

五、 以人民共享为中心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

以人民共享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坚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明晰了“由谁享”的价值目的问题。以人民共享为中心是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价值目标与最终归宿,明晰了脱贫攻坚成果“由谁享”的价值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公平正义,是对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引领与实践导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的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83页。。马克思、恩格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打破少数人对发展的垄断权,使广大劳动人民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共享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脱贫攻坚是让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证贫困群众享有平等发展机会、平等参与权利、平等发展权利,让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的整体生存状态,促进发展的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不断提升人民发展水平的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5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9页。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脱贫攻坚要坚持以人民共享为根本价值目标,增进贫困群众的民生福祉,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提升贫困群众的发展水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断积蓄力量。

以人民共享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响了以人民共享为目标导向的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53)习近平:《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祝祖国欣欣向荣》,《人民日报》2020年1月22日,01版。,应“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5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脱贫攻坚坚持以人民共享为中心,要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首先,人民共享作为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体现在全民共享方面。脱贫攻坚是在党的领导下消除贫困、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的现实实践活动,通过补齐贫困群众发展的短板,让贫困群众有机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发展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拓宽全民共享的覆盖面,使全体人民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其次,人民共享作为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体现在全面共享方面。脱贫攻坚要在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更好促进贫困群众各方面的发展,保障贫困群众各个方面的合法权益,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发展各个方面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5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9页。再次,人民共享作为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体现在共建共享方面。脱贫攻坚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充分发挥,让贫困群众人人参与、各尽所能,改变贫困现状,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在共建与共享的双元互动中,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让贫困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最后,人民共享作为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体现在渐进共享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5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11页。“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57)习近平:《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01版。,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松劲懈怠,要真抓实干、锲而不舍地抓好,不可能同时同步同等水平地使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推进,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

以人民共享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不仅使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且还承载着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消除贫困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与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5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17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世界上脱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人间奇迹,使贫困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5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62页。。以人民共享为中心不仅使中国人民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让中国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而且为世界人民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机会创造条件,让世界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为世界其他国家贫困群众改善自身生活、提升自身福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为他们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物质支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智力支持等,为消除世界贫困,建设普遍繁荣、人民共享的世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历史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密切关注与关心生活在战火、动荡、贫困、饥饿中的人民,尽其所能地帮助与支持他们走出困境,“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6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23页。以人民共享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具有超越国别、地域、民族的深沉的世界人民共享情怀,在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为世界人民共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逐步消除世界性贫困,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人民,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新时代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工程,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价值逻辑形成了“以人民地位为中心”的一个根本立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为核心内容的一条主线、“以人民作用为中心”的一个基本动力、“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一个评价标准、“以人民共享为中心”的一个最终目标的严密价值逻辑体系。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价值逻辑,是以人民地位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中心、以人民共享为中心的具有内在逻辑的辩证统一体,体现了价值立场、价值内容、价值动力、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以人民地位为中心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基本立场,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价值立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是脱贫攻坚的基本价值内容;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基本动力,是脱贫攻坚的价值动力;以人民满意为中心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评判标准,是脱贫攻坚的价值评判标准;以人民共享为中心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是脱贫攻坚的价值目标。

猜你喜欢
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史攻坚
主题类图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书讯
书讯
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69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