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娟
摘要: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梳理了近年来中央文献出版社在推动主题类图书内容、编校和印装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并对持续提高出版质量的举措进行了积极探讨。
关键词:中央文献出版社;主题出版;图书质量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主题类图书“突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围绕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聚焦重点工作、重大活动、重大时间节点等组织策划,着力于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主题类图书必须不断提升品质,实现更高质量出版,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现结合笔者在中央文献出版社(以下简称“文献社”)的工作经历,探讨保障主题类图书高质量出版的有益方法。
建章立制,从源头上筑牢质量防线
完整、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图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是从源头上筑牢质量防线的关键。在严格遵守《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法规规章的基础上,文献社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建立起一套包括《书稿三审制》《图书编辑出版发行流程规范》《重点图书出版流程卡》《关于确保院重点图书编校、印制质量的若干规定及考核细则(试行)》等在内的严格、有效、可操作的编校质量管理制度。2020年12月,文献社总编室加挂质检部牌子,建立质检专家库,负责日常质量抽检和重点主题图书印前印后全面质检。这一系列制度着眼于图书的高质量出版,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党和国家领袖的传记和年谱等主题类图书,为其筑牢质量保障的防线。
经反复实践,上述这些贯穿编辑出版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保障制度能够有效引导出版社各岗位从业人员把精力高度集中在提高出版物的内容、编校、印装质量上。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把内容质量关
内容质量是图书整体质量最根本的要求,打造精品主题图书务求内容高质量。因此,在主题类图书的出版中,务必“强化导向把关,把内容导向要求落实到出版全过程”[2],若“一失”则“万无”。
文献社长期高度重视本社出版物特别是主题类图书内容质量,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方面,将严把政治导向关、价值取向关、格调品位关贯穿出版全流程,严格落实选题论证会制度、书稿三审制;在审稿过程中严格把关,凡是重大选题都要严格履行送审备案程序;凡是敏感、疑难问题都要查阅权威资料,严格核实,并在审读意见中留痕、在三审过程中充分论证,确保选题、图书不留隐患、不出导向问题。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培训,进一步提高全社职工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进行保密知识培训,筑牢安全防线;进行党史知识培训,树立正确历史观,提高鉴别能力。
按最高要求、最严标准反复打磨,严把编校质量关
编校质量是图书整体质量的基础。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
追求高质量图书出版,要从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迈出第一步。文献社对于图书的编校质量始终追求“零差错”。2016年以来,重点主题出版任务不断增加,为满足编校质量的高标准,出版社在以往常规三审三校的基础上,实行多审多校。审校由牵头社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以不同范围、不同形式进行多轮次。通过长期摸索,文献社编辑开发了排版文件计算机比对技术,并在全社推广,通过技术手段为编校工作提供保障。2020年,为迎接建党百年重大出版任务,文献社又探索出一套以图书阅评制度为依托,结合重点书全面质检、专项质量自查等举措的做法,制度保障和质检监督双管齐下,把编校质量把关延伸到编校审印工作的细节中。
文献社所探索出的编校质量保障手段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截至目前,文献社出版的全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均保持零差错,其他图书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主办单位等质量专项检查工作中也全部合格,并将差错率有效控制在0.5/10000以下。
深入图书生产全程监测质量控制,严把印装质量关
印装质量是图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印装效果是纸质图书从“幕后”走向“台前”的首次呈现,是“影响出版物受众率、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较高的印装质量能带给人们更好的阅读体验”[3]。
不同于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是,印装质量并非出版社单方重视就可以控制的。提高印装质量需要出版社和印刷企业共同把关,甚至更多时候出版社要通过协调排版、编辑和印刷企业的需求,才能够圆满完成此项工作。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文献社发现图书印装质量问题多发于印后环节,如连刀、烫金掉块、装订漏页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如果让这类图书流入市场,不仅是印装质量把控不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读者不负责任,对主题图书出版任务缺乏敬畏。2021年,为保证全党党史学习教育用书的印装质量,文献社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多次派出本社印制、编辑人员赴全国各地印刷企业监印督查,专项协调图书、专用包装纸印制、装订等环节,从源头上把握印装质量把控的主动权。此外,还加强了印后质量检查、发行环节抽查,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历次图书印装质量检查中,文献社样本全部合格。
结语
在坚持有益经验的同时,出版单位对图书质量的追求还应有更严要求、更高标准。在此,笔者尝试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是图书质量与编辑考核挂钩。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把图书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与年度考核指标结合,与责任编辑、审稿人员绩效指标挂钩,进一步筑牢编审人员的质量意识。例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结合该社出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辦法》,把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等纳入社会效益考核体系,同时将社会效益作为编辑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之一,与经济指标各占一半权重,借此“引导和鼓励各编辑部门和全社编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 ,多出好书、不出坏书”[3]。
二是系统开展最新理论成果培训。出版社通过进一步强化党的理论、党史国史知识等培训,“准确理解、吃透中央的精神,避免造成对中央精神的错误、歪曲的解读、阐释和传递”[4]。例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文献社结合工作实际举办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各编辑室主任、副主任都参加了此次研讨班。通过学深悟透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提高了编辑审稿过程中对标对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能力和水平,有的编辑对书稿写出了长达十几页的修改完善报告。此次研讨班对于图书内容质量的提升效果明显,今后可定期进行此類辅导。
三是定期检视、完善各项制度。许多制度通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往往会发现有不完善或与实际工作情况不相适宜的地方,比如该做规范的环节没有明确规范,有些不必要的细节执行难度过大影响效率,某些职责划分不清晰等。因此,制度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出版社内部制度要跟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制度的修订而进行修订。比如1992年11月4日由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中,图书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分级均为4级:优质品、良好品、合格品、不合格品。而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明确图书质量分为合格、不合格2个等级,出版单位应对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及时完成社内制度修订。各项制度永葆生命力和实施价值,才能使由一系列制度构成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政策,长期为高质量出版保驾护航。
另外,还有一些提升图书质量的方法和思路值得尝试和探索。比如进一步将传统唱校、折校等方式与计算机比对技术相融合衔接,提升文字校对效率;印装质量远程监控;防伪技术手段优化等。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力。对于主题类图书更高质量的追求,是文献社永恒的工作主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宣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2022年主题出版六方面选题重点》,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719/103576.shtml.
[2]雷希露:《出版物印装质量的提升对策》,《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年第4期92-94页.
[3]陈健:《论图书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大学出版社为例》,《科学普及实践》2020·6(上)第44—45页.
[4]周慧琳.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主题出版工作[J].出版参考,2017(1):5-8.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