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梅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在经过一段低迷之后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列宁敏锐地发现了实施无产阶级革命的“窗口”,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思想上、组织上和阶级基础上的准备工作。在培养党的组织、党的领导人和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要消除伯恩斯坦主义、工联主义以及经济主义等思潮对无产阶级运动的不良影响,就必须使无产阶级具有符合革命需要的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从而摆脱对自发性的崇拜,以革命的自觉性保持无产阶级政治的独立性。为此,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历史贡献意义的灌输策略,认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1)《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3页。。对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群众来说,“灌输”既是“进行最广泛的政治鼓动”(2)《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2页。,也是“组织全面的政治揭露”(3)《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2页。。通过“灌输”,既要“培养出在党的活动方面能够同知识分子革命家具有同等水平的工人革命家”(4)《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0页。,也要培养出工人群众的政治意识和革命积极性,从而完成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的革命任务。列宁的这一革命策略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当代价值。本文尝试分析列宁灌输策略的基本构成、历史张力和现实意义以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1页。这是列宁依据19世纪90年代后期俄国革命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即社会民主党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出的著名论断。一方面,面对伯恩斯坦等修正主义者利用“批评自由”否认阶级斗争理论,企图把资产阶级思想和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从而把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转向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使得政治斗争顺从经济斗争的倾向。列宁指出理论问题是社会民主党进行革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旗帜鲜明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法宝。另一方面,列宁认识到俄国工人阶级由于受到自身的条件及历史状况的限制,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不可能自发产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这种意识只能靠外面灌输进去,即从当时表象上如火如荼的经济斗争之外唤起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使命意识,组织教育工人阶级为社会主义理想而斗争。为此,列宁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一系列重要文献,特别是在《怎么办?》一文中系统阐述了“灌输”策略,明确提出这一策略的任务是把具有阶级属性的社会主义政治意识从外面,即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这里的“外面”不能理解成空间意义的界限,而是有无的区别以及斗争对象和目标的确认。也就是说,通过“灌输”策略,使不具备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的无产阶级具备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使无产阶级从经济争斗转向政治斗争,使无产阶级认识到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从思想上彻底地粉碎经济主义”(6)《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5页。,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列宁明确提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伟大斗争不仅需要经济斗争,还需要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他强调工人运动要有正确的纲领、策略、方针,而且还要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来检验策略、方针的正确与否,用革命的精神教育无产阶级并保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独立性,用最广泛的政治鼓动和组织全面的方法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进行揭露,从而在理论逻辑上建构“灌输”策略,并在俄国革命实践中证明工人运动只有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才能彻底战胜修正主义、经济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掌握革命的方向和领导权,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应该说,提出“灌输”策略是列宁长期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结果。列宁始终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民主革命时期,随着俄国工人自发运动的高潮不断扩大和增长,无论在理论工作、政治工作还是组织工作上,对社会民主党的要求都表现出巨大的自觉性和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新派别”不能了解群众自发性对社会民主党高度自觉性的要求,使理论和活动都落后于这个高潮。面对日益高涨的工人群众自发活动,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7)《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页。如何培养先进的党?列宁指出:“我们首要的最迫切的实际任务是建立一个能使政治斗争具有力量、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8)《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6页。这个先进的理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对于如何培养革命家组织的策略问题,他主张从参加革命实践的工人队伍中进行培养,建立一个能够领导群众运动的组织。一方面革命家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才能适应高涨的群众运动,从而以革命的自觉性摆脱对自发性的崇拜;另一方面对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群众来说,“灌输”既是“最广泛的政治鼓动”,也是“全面的政治揭露”。通过“灌输”,既要“培养出在党的活动方面能够同知识分子革命家具有同等水平的工人革命家”(9)《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0页。,也要培养出工人群众的政治意识和革命积极性,从而完成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的革命任务。
在实践和实施“灌输”策略的过程中,列宁强调要根据群众的阶级结构和受教育者的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反对强硬灌输。这表明,列宁的灌输策略既有思想内生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诉求,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又自主建构着怎么办的具体路径,即相应的灌输方法,显示其内在的生成机理与外在的教育方式的辩证统一,彰显了列宁的灌输策略与具体实践活动的高度契合,蕴含着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相对的“自发”阶段到“自觉”的逻辑演化,同时也涵盖着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应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动态过程。列宁不但在革命实践中具体运用灌输策略,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进一步发展了“灌输”策略,提出要用这一策略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捍卫者,也就是要“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10)《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7页。。这也使得“灌输”策略具有了上升为“灌输”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灌输”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特定范式,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着不同的思想教育作用,有着特殊的的理论品格和价值功能。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灌输”的认识和理解一直存在争议,这些争议既有“方法”和“原则”侧重点的认知不同,也有在“西化”和“分化”的现实斗争中“灌输”策略是否“过时”与“无用”的论调。如何看待这些争议呢?
关于“方法”和“原则”的争论。有学者认为,“灌输”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革命导师在革命实践活动中为了让更多的工人群众接受先进的科学理论的一种教育方式,并通过反复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11)刘世保:《重新认识理论灌输的科学性》,《理论探索》2003年第6期。。也有学者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属于原则范畴而非具体的教育方法(12)吴君:《关于“灌输”的本质定位和实践走向的思考》,《探索》2000年第2期。。但目前更多的学者倾向于“灌输”是原则与方法的统一,“灌输”的方法和原则都是联系理论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工具,很难分开(13)孙来斌:《列宁的灌输论及其当代价值》,北京:社会科学出版,2017年,第6页。。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个观点锲合列宁灌输策略的原解。
关于“西化”和“分化”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今天,虽然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全球思想文化在激荡中交锋交织交融交流,但也不难发现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仍然在世界上占据主导优势,同时更多的人也深刻地感悟到,经济全球化对一些落后国家的影响,绝非仅仅是单方面的经济影响,而是具有双重甚至是多重的影响,经济上的挤压必定会伴随着政治文化上的渗透,各种力量的较量更加激烈、隐蔽,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复杂多变,很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给新中国建设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一个历经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得起残酷战争的摧残,抵得住生活的艰辛,为什么在崛起之后反而会顷刻间轰然倒塌。人们不禁会问经济落后的国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到底如何固守,到底要不要固守。从历史的拷问直逼现实的追问,贫富差距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道德滑坡问题、腐败贪污、文化冲突等现实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像社会主义“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历史“终结论”等,甚至有人还妄想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也将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崩溃,把中国的崛起描绘成可怕的“墨菲斯托”,试图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无限夸大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3页。对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我们如何捍卫、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们的青年保持清醒的认识,吸取历史的教训,抢占舆论的主流阵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安全,列宁的灌输策略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仍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别有用心的废话是为了“来歪曲那些花费了很大力量才能灌输给党而现在已在党内扎了根的现实主义观点”(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6页。。所以我们“既要有正确的策略口号,又要有实际的战斗力”(16)《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取得辉煌的成就,为中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了信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2页。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我们共同的理想追求都离不开思想宣传工作,离不开思想理论的“灌输”。
关于主体客体分化问题。列宁的灌输方略是逻辑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不仅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灌输,灌输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对谁灌输,谁来灌输的问题,即灌输的主体客体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虽然没有具体提及“理论教育的主体”“理论教育客体”,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写道:“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无疑认为“灌输”的主体在实践方面是最坚决的推动者,在理论方面是先于时代的革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蕴涵着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改造着客体对象的关系,其实如果从实践活动的动态运行结构上看,这种改造不仅发生在主客体之间,也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双重建构交往改造的过程。无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时代的典范,用实际行动感染人,用理论知识说服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一直都强调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强调“关键少数”在群众中要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反对尾巴主义、官僚主义;强调共青团员在青年团体中的楷模作用,反对知行分离。但是,随着社会思潮多元化,经济全球化,面对一些西方国家播种的“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毒素,使个别党员干部知、信、行不一,嘴上马列,脑里鬼神;纸上礼义廉耻,实际寡廉鲜耻,严重影响了党员形象,丧失原则,失去了群众的信任,背离初心使命,造成了主客体的分离。说到底就是信仰迷失、精神迷茫、国家意识淡薄。这些不良现象给青年一代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如果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出现前苏联所谓的“格瓦拉困境”。习近平总书记警示我们,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是不能放松思想理论的“灌输”,越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关于“过时”“外来”的质疑。“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满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需要的过程,最终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人认为,现在阶级矛盾日趋消弱,阶级斗争不再尖锐,列宁的灌输策略已经“过时”;也有人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外来泊品,在革命战争时代有用,现在进入社会主义,作为来自西方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的发展,外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20)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页。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但是他那具有批判性的批判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却越来越彰显其不朽的价值,成为时代的先导,其思想已经内化于我们每一个追求真正自由人的心中。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2页。。
为什么不能丢,为什么不能没有?在革命战争时期,在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无数次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政权以后,构建了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意识形态,为了维护和巩固这个政权,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在不断探索,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现实用事实回答了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条件发生多么深刻的变化,科学如何进步,只要有两制并存就必然存在意识形态之争,列宁的灌输策略就有存在的价值,那些认为“灌输”已经“过时”或者是“外来泊品”的,要么是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或无知,要么就是某些别有用心的政治上的诉求。
关于“万能”“无用”的疑问。马克思主义是方法不是教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列宁灌输策略,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是“万金油”还是“无用论”,这两种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界一度引起很大的争论,而这些争论焦点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科学的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公式,既不是“万金油”也不是“无用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学说。有人认为“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万能”的,无所不包的,遇到任何问题,只要“灌输”就可以解决,不顾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于现代科技手段可用可不用,说的好听的一点,教育者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说教式的水平,有一种盲目乐观的自信,这种教育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被采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味的说教可能会引起被说教者的反感和逆反。也有人认为“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无用”的,对待思想行为出现问题的个体,要么逃避,要么惩罚,认为传统的说教即“灌输”对于被说教者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对待“灌输”持悲观消极态度。可见,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着价值的偏颇,存在着形而上学的偏误,违背了列宁灌输策略的初衷原意。在实际工作中,只有还原列宁的灌输策略的历史原像,才能回应各种挑战。否则任何独尊、独断、褊狭的单一片面的主体性实践活动都会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弊端之源。
列宁的灌输策略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表现出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人们对这一策略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我们认为,这一策略已经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功能和价值。
“灌输”内容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是列宁灌输策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42页。所以,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2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特别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而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页。。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开创“灌输”策略的时候,就特别反对把理论教条化,反对把内容简单的“移植”,强调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要与受教育对象实际情况相结合,要与时代相契合。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列宁灌输策略的同时,一刻也不敢忽视国情、党情、世情,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在实践基础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强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创造新的理论”(2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2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篇》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4-45页。
在实际工作中,“灌输”的内容无论是从素材的选取还是根据不同的视角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灌输”的全过程。有效挖掘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丰富“灌输”内容,坚持立德树人,协同推进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文化理想等主题教育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往并努力为之奋斗终生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28)李想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第5期。。共产主义的美好与现实的境遇构建了新时代新的“灌输”内容。2019年底到现在,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扰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威胁了我们的生命安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举全国之力,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在这次疫情中,中国青年不负人民厚望,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彰显了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面对疫情蔓延全球,中国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疫情大考,中国青年、中国人民、中国政府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上了最真实最生动的一课,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新的内容,体现了列宁灌输策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事实再次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人类美好的明天。
不断更新“灌输”方法、载体才能使列宁的灌输策略行稳致远。科学、系统地启发引导是列宁灌输策略的核心要义。新时代既要打破教条式的教学内容,更要突破僵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科学运用现代化教育载体。首先,在“灌输”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反对“填鸭式”空洞的说教,特别反对强“灌”硬“输”的粗暴行为,“共产主义是不能用暴力来灌输的”(29)《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2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理论的“灌输”过程中既要注重传统的教育方法,又要善于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统一,集中讲授与分组辩论相结合,课中与课后实践活动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等教育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和时代性,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愿意接受。其次,不断创新灌输载体。列宁特别重视在宣传和鼓动方面的技术创新,在《就发展无线电技术问题给约·维·斯大林并转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信》中提到,在生产无线电通讯上,绝对不要吝惜资金(30)《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6页。。希望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都能听到莫斯科的声音。“新时代在构筑国家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所有的中国媒体和思想文化平台都必须谨记,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安全,发出中国最强音是应尽职责。”(31)夏小华:《强国的精神基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第182页。“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2页。
作为高校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等网络互动平台,运用自媒体,微信、微博、微平台、微视频、微课、微公众号等“微产品”协同推进理论“灌输”,让“微产品”发挥不“微”之力,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渠道开展模范宣传活动,优秀党员带我行、红色文化之旅等积极正向的实践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如列宁所言,目前“利用杜马的讲坛是绝对必要的”(33)《列宁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34页。。当然,怎样更好地利用讲坛,苏联学者姆什韦尼耶拉泽也曾说过:“今天,如果不使用科学的数据、计算机、模型设计以及各种信息系统,任何理论都不能指望具有影响和普及。”(34)B.B·姆什韦尼耶拉泽:《政治现实与政治意识》,王浦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6页。可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重大项目的机制保障,统筹规划校园网站建设,整合教育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灌输”的方法和形式,更新“灌输”载体,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注重知行合一、双向互动才能使列宁灌输策略生机勃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要通过思想理论的灌输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35)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落脚点是为了“用”,就是用理论的武器改造世界,即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自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真懂、真知、真信、真做,做青年的楷模和引领者,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注入“思想营养”。教育学生知行合一,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讲清文本原意又要打破围墙藩篱,力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生活劳动相结合,培育家国情怀,胸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各种公益活动,用自己所学知识技能回报社会,建设国家。
新时代,在思想教育上,必须打破固守的单向灌输的传统教育观念,力求双向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立足现实,注重受教育者的层次性,了解受教育的前知识结构,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学以致用,让抽象的理论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避免实践活动成为茕茕孑立、踽踽独行的“鲁滨逊漂流”故事,成为此在单一孤独劳作的独角戏;另外,“一刀切”的现象如果不避开,仍然违背了列宁灌输策略的主旨。只有灌输对象的理解与灌输的理论内容产生创生性的意义,实现高度的“视域融合”,这才达到了好的解释和灌输效果。
总之,列宁的灌输策略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它唤醒了素朴的人们,启发了人们的自我觉悟和自觉行动,为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和改革培养了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人解放成为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运用列宁的灌输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德施教,在传道中以深邃的思想感召学生,又要在实践中笃实力行,在授业中以强大的真理力量赢得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这样才能把科学的真理有效地“灌输”给我们的青年。作为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能力和实践素养,做好传播员、宣传员的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深刻感悟列宁灌输策略的基本构成、历史张力和现实意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