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旭 吴 笑 李 鑫 龚 萍 刘艳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医科,武汉 430000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以及针灸等特色疗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对中医感兴趣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本院于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建院至今一直与德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鉴于此,每年会有许多德国留学生借校际交流的机会来我校进行短期交流,其中许多同学出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选择来我院中医科进行学习。因此,如何借短期交流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让留学生们系统地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学知识体系,向他们展示中医学的特色和魅力,并提高中医留学生教学水平,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为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本文根据本院短期交流德国留学生的特点,总结其中医科临床见习的特点及目前的教学模式和弊端,并结合教学中的体会和思考,对本院短期交流的德国留学生中医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本院德国留学生主要为在德国各大医学院就读的在校学生,多数为德国本土人,少数为华裔、日裔、非裔德国人。学习层次在大学本科1年级到5年级不等。绝大部分留学生使用德语进行日常交流,大部分可以使用较为流利的英语,少部分华裔可以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另外,德国人做事一般比较坚韧、执着和专一,极少有纪律散漫。总体来讲,德国留学生性格通常较为外向,善于表达和沟通,言谈举止尊重他人,并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德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医科临床见习多数出于对中医学的浓厚兴趣。部分学生既往对针刺、艾灸等中医疗法有所了解,想继续深入学习;或者被东方文化所吸引,想进一步了解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就学习任务而言,他们没有必须掌握中医理论或中医临床技能的要求,他们的主要学习目的是探索和了解中医学相关的新知识和新理论体系,而兴趣则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动力。
中医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多门学科,理论体系复杂、晦涩难懂,而留学生见习教学时间往往仅为2周。如教学内容深度太过,则难以掌握;深度不够,则达不到教学目的。
中医理论知识向临床应用的转化需要长时间的跟师学习等实践才能掌握。然而,对于留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必须掌握中医临床技能的要求,故在设计课程安排时,多以理论介绍为主,而较少安排临床实践。安排临床实践也主要是为了帮助他们对所学理论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进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除少数华裔留学生能使用汉语交流外,多数留学生与带教老师使用英文交流。因中医理论知识体系中包含较多生僻的专业词汇,即使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有时都较为难以理解,故对留学生而言,这些词汇则更加晦涩难懂,必须加以举例或类比帮助他们理解。因此,中医留学生教学对带教老师的英文交流水平及英文备课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留学生均在西方文化教育背景下,接受系统的现代医学临床思维训练。与现代医学体系相比,中医临床思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以中医的整体观与恒动观为基础形成的;其思维模式完全不同,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即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掌握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脉象和症候,进而辨析引起病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对证治疗[1]。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中西医临床思维差异巨大,导致留学生的教学更为困难。
目前,国内内科的理论教学往往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而见习教学则更多地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病例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及翻转课堂等模式,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自主性[2]。因为教学内容、医疗模式、诊疗思维等的差异,中医见习与常见的内科理论和实践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临床学习实践受限、人种差异、语言文化差异等因素,德国留学生的临床见习更加不同于常规的内科教学见习[3]。基于此,我们传统的带教方式为:上午安排留学生在中医科病房床边临床见习或者到门诊跟师学习;下午则安排带教老师轮流按照中医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按次序分章节授课。在上述带教过程中,仍不免出现诸多问题:①临床见习或跟师学习过程中,因语言交流问题,留学生不能充分理解临床病例的内容;②一些传统的中医跟师门诊学习方式,比如摘抄中医处方、跟师脉诊等内容因时间有限无法进行;③教学流程过于死板,中医理论体系晦涩难懂,用英文难以解释清楚,最终导致留学生理解不到位或逐渐失去兴趣。
结合德国留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教学特点,本着创新的态度,并借鉴有关学习模式,本科室尝试以“留学生的兴趣”为导向,以“话题”作为教学单元,带着问题进行教学,并随时随地的调整教学内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在留学生第一次临床见习时,与他们充分交流,获取他们的兴趣点,比如他们普遍反映对针灸、火罐等特色疗法较为感兴趣。在每次临床见习结束或理论授课结束后,也会再次询问他们的兴趣点。
我们保留了既往临床见习带教和理论授课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临床见习带教以教学查房的形式,详细地为留学生讲解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病例;理论授课则以基础中医理论为框架,采用自主灵活的方式进行。
在上午的临床见习结束后,我们安排了临时的小教学,教学内容以“十四经络和常用穴位”、“灸法和拔罐”、“中药的分类和日常保健常用中药”及“什么是推拿和气功”等话题为中心,采用聊天和互动的沟通方式,通过图片、视频、经络人体模型等向他们展示中医的特色内容。在小教学结束时,再次询问他们对中医感兴趣的内容或话题,通过反馈调整第二天的临床小教学内容。
理论授课内容不拘泥于课本,而是充分调动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在给予带教老师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上,让带教老师结合各自的学习和研究经历选择适当的话题作为授课内容。在汇总各带教老师的授课内容之后,统一地给予适当调整,以保证各带教老师的授课内容可以覆盖中医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比如,带教老师们经充分交流后推选出“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基本哲学理论”、“中药学概述”、“经络及穴位的生理效应”、“中医的特色疗法和优势病种”、“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等话题作为讲课内容。在实际授课时,带教老师还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话题的范围,比如“经络及穴位的生理效应”调整为“经络腧穴概论和经络及穴位的生物物理学效应”。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授课老师的积极性,而且使得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更加生动。
在授课方式上,鼓励各带教老师用更加多元化及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保证留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跟着带教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例如,讲解中医和传统文化时,请留学生品尝枸杞菊花茶,并以此为话题继续介绍中药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在讲解经络腧穴时,利用塑料人体经络模型介绍经络的组成并现场演示针灸操作等。
留学生教学管理与普通本科教学有很大不同,中医留学生教学管理更是不同[4]。本文根据本院短期交流德国留学生的特点,总结了其中医科临床见习的特点以及目前的教学模式和弊端,带着创新的态度,借鉴多种学习模式,尝试以“留学生的兴趣”为导向,以“话题”作为教学单元,带着问题继续教学,并随时随地调整教学内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留学生教育是中医学术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会有更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医药文化[5]。如何通过实践逐渐建立完善、高效的留学生中医临床教学体系以及客观、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中医留学生的教学水平,是我们中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而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中医医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并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