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蓓 张 喆
1孝感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湖北孝感 432001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体检中心,武汉 430014
“分消走泄法”是温病学重要的治法,是温病学家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和古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温病的方法,属于中医学治疗八法中的“和解法”,系指宣展气机,泄化痰热,使留于三焦之湿热痰浊从表里分消的一种治法[1]。“分消”中的“分”,即为分别,“消”为消除、除尽之意,二者合用,使病邪从人体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同时消解以祛除病邪;“走泄”的“走”有走动、流动不居之意,“泄”,即使病邪外散的意思。“走泄”的含义即为选择走而不守的药物,使病邪排出体外以达到治病的目的[2]。
脾胃湿热证是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一类临床病症,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证型[3]。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受生活环境、气候变化及饮食等影响而容易感受湿热之邪;或因久病致脾胃失健,水湿滞留,机体气机受阻而内生湿热;或因过多抽烟饮酒造成脾胃内伤,生湿成痰,郁久化热而导致一系列的脾胃系统疾病。临床上将脘腹痛或痞闷,肢体困重,口苦、口甜黏腻感,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等作为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要点。《温病论》第11条:“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位居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治疗上从“分消走泄”法清化脾胃湿热常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本文就“分消走泄法”在湿热型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浅析如下。
《温热论》第7条:“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或如温胆汤之走泄。”温胆汤(加减)是临床上以“分消走泄”法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的常见方剂。方中竹茹甘凉、枳实苦酸寒,清热和胃,化痰止呕;配半夏、陈皮之辛温,辛开苦降,行气开郁,化痰祛湿,降逆止呕;再以茯苓之淡渗,以健脾升清,利尿逐邪以疏通三焦而清热。另外,保和丸等方在治疗胃脘痛上也体现了“分消走泄”法的思想。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保和丸治疗食积型胃脘痛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胃脘胀满不适,纳呆,厌食等临床症状[4]。
“分消”最早是在《兰室秘藏》中提出的:“中满者,泻之于内,调脾胃有病,当令上下分消其气。”常用的半夏泻心汤(加减)便体现了这一思想,基本方半夏泻心汤中黄芩、黄连苦泄以清热,半夏、干姜辛开,如此苦辛并用,协调恢复中焦气机之升降,使气机畅达,则痞满自除。有如《金匮要略心典》中记录:“中气既痞,升降失常,……黄芩、黄连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阳,阴升阳降,痞将自解”[5]。还有李东垣的中满分消丸等方也体现了“分消走泄”的配伍法则,临床应用效果明确。周育平等[6]抓住糖尿病胃轻瘫“痞、满、胀、呕”的证候,紧扣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予以中满分消丸治疗,疗效显著。
一、二、三加减正气散在治疗慢性胃肠炎方面运用较为广泛,例如一加正气散,《温病条辨》中提出:“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方中杏仁宣肺,藿香、陈皮芳香化湿,茯苓淡渗利湿,以达到芳香化湿,宣统气机,兼以泻热的功效。另外还有三仁汤也是本法的代表方,吴鞠通认为“唯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方中杏仁、蔻仁、薏苡仁开上、畅中、渗下,通利三焦气机;竹叶助杏仁宣肺气以开上;半夏、厚朴助白蔻仁辛开苦降,燥湿行气以畅中;滑石辅助薏苡仁淡渗利湿以渗下,常用于治疗湿热困阻(湿重于热)证的泄泻病(或大便不爽)[7]。
“分消走泄”代表方枳实导滞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治疗湿热积滞型便秘疗效较好,方中小承气和川黄连、槟榔以苦降辛通,燥湿泻热,使湿热从大便而下,山楂、神曲用于消食化积以疏中,连翘、紫草清热宣发肺气以实大便;加入通草利小便以实大便,使热从小便而出。研究表明,枳实导滞汤能有效改善肛肠病患者术后肠道运输功能,改善大便不畅[8];且能有效缓解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湿热)患者腹胀、腹痛、排便困难等症状[9]。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湿热证可引起一系列临床不适表现。因“分消走泄”法能畅达气机,疏通血脉,以通泄三焦,保障脾胃的正常纳运功能,故而在湿热型脾胃疾病中应用广泛。临床实践证明,“分消走泄法”不仅适用于外感湿热病的治疗,而且内伤杂病中的痰饮水湿类疾患也可宗其法而变通应用[10]。在临床中,抓住本质,随证变法,方能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