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硕 周圆圆 于 劲 樊超强 林 辉 肖煜峰 杨仕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变,新型疾病的不断出现,医疗大环境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崇高的医德、过硬的技术,还需拥有一定的医学科研技能[1-2]。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未知领域,而在医学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医务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及时发现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而通过严谨的科研思维,借助现有的技术和方法,揭示临床问题的答案,更好的为医学服务[3]。医学本科生是医疗队伍的重要储备力量,提升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对于提高医务工作者工作能力尤为重要,这就意味着现代医学的本科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大学时代就打下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本科生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医学专业本科创新人才成为全国医学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任务和难点,培养和训练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已成为医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医学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4-7]。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职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拓宽其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本科生毕业后无论是走进基层进行医学诊疗处理疾病,还是快速适应研究生科研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8-12]。
随着东西方文化、科研、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院校已建立多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制度和机制,如第二课堂、本科导师制度等[13-14]。但是大部分还是延用传统的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三段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培养思路、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细节方面重视度还不够,不能很好的提升大多数本科生的科研能力[15]。此外,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医学本科生自身对于科研的热情不高,缺乏积极性,不能正确认识到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其临床技能的重要性。因此,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医学院校在重视本科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疾病诊疗能力强、救死扶伤能力强、治疗疑难杂症能力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16]。
教学文献的查阅均反映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相似的瓶颈:在科研能力培养初始阶段,本科生参与科研能力的积极性很高,通常都以小组形式参与本科科研活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考研的压力以及科研周期长、短时间难以获得成果等因素,致使大多数本科生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逐渐缺乏积极性及激情,从而放弃了培养自身科研能力的机会,以小组形式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从而导致整个科研小组无法完成既定的培训计划,最终导致整体科研能力培养的效率低下[17-18]。
针对目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基于我院及科室科研平台,秉承双向选择的意愿,我们在来院见习的本科生中遴选了10名本科生,对他们进行新型的“小班课”式的教学科研能力培养,通过“一对一带教”、“周工作检查”、“月度工作汇报”、“小讲课”、“专题综述撰写”五个方面,对该10名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培训。为确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训的质量,我们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学习机制:(1)实行带教老师负责制度:每名带教老师负责培训、督促所带教的本科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基础上,每天参与实验室的日常工作;(2)落实周工作检查制度:带教老师及生均参与每周召开的实验室组会,并要求每名本科同学将本周工作进行总结,以PPT形式向实验室其余带教老师及生进行汇报,由实验室PI检查实验记录、总结本周工作不足,并指导下一周工作计划;(3)确保小讲课制度落实:在每周组会的召开的基础上,由实验室不同的带教老师进行每周“科研能力及技巧培训”系列小讲课,主要包含《浅谈本科生基础科研活动》、《常用的科研软件应用简介》、《Western Blot技术易犯错误总结》、《RNA萃取及qRT-PCR技术注意事项》、《细胞增殖检测方法及仪器操作》、《细胞迁移能力检测方法总结》、《几种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等,期望通过每周组会上的小讲课,揭开生心中科研的神秘面纱,开拓本科生视野,并让生理论结合实际操作,从而形成基本的科研素养和实验能力;(4)月汇报制度:本科生在每月最后一周组会上,以PPT形式向其余带教老师及生汇报一月以来实验成果,由科室主任、实验室PI提出建议,并指导下个月科研培训计划;(5)专题综述写作制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对带教老师所研究的方向进行文献的深入学习,并由实验室PI、带教老师、本科生形成综述讨论小组,引导生寻找本方向的热点,要求生在大量阅读文献,在带教老师和实验室PI指导下,3~4个月内撰写出一篇本研究方向的英文综述,并进行投稿。
在“小班课式”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下,不仅可以有效的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长期督促,引导本科生逐步走入科研,并且在文献阅读、综述撰写的过程中,培养了本科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短期内即可以有科研产出,持续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形成了热爱科研的好氛围。
经过6个月的科研能力训练,该10名本科生已能够独立完成细胞培养、细胞增殖实验、细胞迁移实验、Western Blot、qRT-PCR等基础实验操作,并通过深入阅读文献,在各自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了3篇SCI综述撰写,并均已完成投稿工作。目前该模式已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我们期望通过该方式,能够为对科研创新有感兴趣的本科生服务,培养出更多的具备严谨科研思维和良好科研素养的本科生,对本科生毕业后的工作、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本项目通过新型的小班式教学,落实五个教学过程中的制度,切实有效的发挥带教老师的督促、指导作用,并且在日常科研能力培训过程中,培养了本科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科研思维,有效的激发了本科生科研热情和兴趣,形成热爱科研的良好兴趣。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临床医学科研工作者脚踏实地的奉献与永无止境的探索,这样的探索也有赖于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医学生的成长[19]。作为新时代的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在基础阶段充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帮助其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医学实践,培养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医学人才的国际竞争力[20]。本文所阐述的方法有效的激发了本科生的科研热情,锻炼了生的科研思维,但如何将科研思维与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仍是我们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