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华
(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 福建三明 365050)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学生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学生哪些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只有学会了学习,在面对任何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能通过自主研究和学习而习得。在电子类教学中,老师应从阅读课本、发现问题、知识“迁移”等方面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专业课中很多公式、原理及概念性文字的理解过程都存在于较长篇幅的叙述中。此时,老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将长篇大论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列提纲就是很好的归纳方法。将各种信息进行重新归类和组合就是创新的一部分。信息社会更需要人们拥有对庞杂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就是教会学生阅读的重要一步。其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然后通过简单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老师也可以阅读教材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在每堂课结束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对当堂课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抽丝剥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最后,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进行“迁移”。老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在现在的学习中还是在日后的工作中,可能有一些问题无法在书本或相关材料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电工基础类的课程时,老师应尽可能多地教会学生分析电器和维修电器的各种方法,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不同类型的电路,在了解了各种电路及设计知识之后,鼓励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这样才能用丰富的知识储备为知识“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1]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指出,给人们带来成功的因素不一定在于高智商,高情商足以对人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由此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人们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事实证明,很多学生成绩不太好的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一些非智力因素上。探究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开发潜在素质的重要途径。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必备条件。兴趣不仅能催人奋进,更能促进创新。中职学校很多科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学生很容易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比如,很多男生天生对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工基础类知识感兴趣,老师就应该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适当引导。只有学生对专业科目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才能快速得到提高。
第二,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能够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分析古今成功人士,他们的共同特点就在于内心的自信感。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初中时期的成绩相对比较落后,基本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在成绩较好学生的衬托下,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久而久之,学生会将学习当做是一种负担,无心学习和上进,成绩自然越来越差。到了中职学校之后,这些学生的自卑感已经形成,便无法对新的学习过程提起兴趣。很多学生只是想着混张文凭,无所事事的状态更容易招致老师和学校的处分。此时,学生的自信心更会受到严重打击。为此,老师应从学生的思想根源抓起,适时地鼓励和赞美学生,树立起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处在轻松、自信的氛围中,创新能力也才能得到培养。
第一,应在班级上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虽然中职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太好,但是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很强烈,具有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放低姿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允许学生对教师观念、书本内容等进行质疑,并尽可能地对学生所质疑的问题给予解释和答复,绝对不能为了维持课堂纪律或保持教学进度而一味地压制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只有让学生感到绝对的平等性,他们才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内容上进行创新。例如,在教学“数字电路”中关于计数器设计的内容时,老师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对计数器的各种故障提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归纳和总结出相应的对策。学生在质疑、提问、探究、讨论、总结等一系列的过程中,一定会找出解决计数器不同故障的对应方法,而老师只需要根据学生的总结内容进行适当引导和鼓励。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感受到平等及尊重。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会更加积极,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由此得到培养。[2]
第二,老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中职学生在初中时期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只说明他们的潜力在那个时期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老师应对这些学生予以信任和重视。唯有如此,才能鼓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奋进。例如,在教学“数字电路”中“555定时电路”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电子元件的设计方法具有异乎寻常的看法,也有学生会对电路设计方法持有不同的态度。老师应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想法,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些想法是否可行,最后给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即使实践证明了学生的想法不正确,老师依然应赞赏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唯有老师始终保持信任、赞许的教学态度,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总而言之,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决定了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中的贡献程度和发展程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绝不限于文中所提的三种,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和需求,科学地总结出一套适用于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最终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